湖州布艺小镇换新颜 王坚颖 林云龙 胡杨 摄
浙江在线2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沈晶晶)“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新春伊始,一项新的地方生态标准——竹子造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便在湖州发布。其中规定了竹林碳汇项目的开发原则、适用条件、项目合格性确定等技术要求。
碳汇,指的是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利用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过程或机制。标准发布,意味着覆盖湖州乡村的百万余亩竹林拥有了除农业生产、旅游观光等以外的新价值,农民也能通过竹子造林、碳汇交易等创造并获得新收益。“这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又一条新路径,也将为乡村振兴带来极大助力。”湖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两山”科学论断诞生地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先行地,近年来,湖州依托良好自然生态资源,建设“大景区”,打造生态乡村,不断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2017年,该市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2个,打造3A级景区村庄19个,89%的村成为市级美丽乡村。
生态乡村,环境是基础。湖州把市域作为一个大乡村、大景区规划、建设、管理、经营,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打好治水治气治矿攻坚战,并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方面先行先试,“山、水、林、田、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格局得到保护。
浙北平原,水网密布。淡水鱼、温室甲鱼等养殖业曾为湖州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未经处理的养殖尾水直排,对农村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2017年年初,湖州率先在全省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温室龟鳖养殖全面“清零”。截至目前,治理面积超过15万亩。
走进德清洛舍镇砂村村九星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基地,养殖尾水依次流入进水口、沉淀池、冒泡池、过滤墙、生态池后,被净化成为清澈的水,汩汩流出。“整套处理系统投入了几十万元,成本不小,但效果明显,减少了尾水直排,减轻了环保压力,也改善了河湖水质。”企业负责人说。
随着环境治理推进,渔业、畜牧业、林业等产业发展模式得到优化。村庄建设向村庄经营跨越,美丽经济迸发出全新活力。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尽管天气时晴时雨,但长兴水口乡顾渚村里游客络绎不绝。人们在这里走古道、看竹林、挖竹笋,体验乡土文化和特色民俗。全村农家乐、民宿接待游客数量超过15万人次,还一度出现了“一房难求”现象。
在全湖州,去年一年,全市休闲旅游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农村居民增收渠道拓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999元,同比增长9.4%。“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是元代诗人戴表元留下的赞美,也成了今天湖州的真实写照。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