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一大早,醒目的绿色收运车就活跃在运河街道东新村,乡亲们亲切地称它为“小绿车”。作为东新村垃圾分类的收运员,张早芬每天开着“小绿车”,挨家挨户收运、打分、宣教,这已经成为她的习惯,就连除夕这一天也不例外。
在大家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时候,“农林环境”的工作人员仍坚守在岗位上,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美丽余杭,清洁先行。”
张早芬每天开着“小绿车”挨家挨户收垃圾,除夕也不例外。
大型清运车司机戴建兴说,正月里这几天工作量是平时的好几倍。
后端处理员俞美和说,大家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方便。
张早芬告诉记者,从前的垃圾收运都是拖拉机,噪声大又不美观,不管分类,一股脑儿倒进去。现在有了分类垃圾桶,便捷环保的电动收运车,配合每天智能化的打分系统,垃圾分类的观念也逐渐走进居民心里了。
据了解,像这样垃圾分类的工作,已经在运河街道16个村社示范带展开,1200多户居民已经开始行动,居民生活垃圾的应收尽收率达83%,年后,这项工作将在整个运河街道开展。
除了“小绿车”,大型清运车也工作在清洁一线,负责把收运员收到大垃圾桶的垃圾再转运至处置站。清运车的司机戴建兴告诉我们,他这几天工作量是平时的好几倍,“到过年了垃圾就特别多。”他说,“只要有垃圾产生,我们就要清运,就算正月里也不能休息,但是过年看到村里这么干净,大家心里都开心,辛苦点也不算什么了!”
从今年开始,“农林环境”已经初步改造了运河街道各个村社的垃圾窖,用干净的垃圾二分类桶替代原本脏乱的垃圾窖,实现从垃圾桶到垃圾车的全自动清运,真正做到“垃圾不落地”。
除了前端精准化的垃圾分类,后端的回收利用,是真正做到垃圾减量和回收的关键。在运河街道杭信村,新建的智能化有机垃圾处置厂又多了一台专“吃”垃圾的新机器——中源创能有机垃圾就地化处置设备。“我们每天大概可以处理2吨厨余垃圾,过年期间也不休息。”“农林环境”工作人员俞美和介绍说,这台机器每天“吃”的就是居民已经分类的厨余垃圾,经过简单分拣、粉碎、3-5天的发酵后,“吐”出来的就是高质量的有机肥。目前,有机肥主要用作农林集团的土壤改良。
“以前把剩菜剩饭喂猪就不浪费了,没想到现在还能做有机肥。”俞美和乐呵呵地说,“这离不开大家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为我们后端处理提供了方便。”智能化的垃圾处理是垃圾减量的保障,而前端垃圾的精准化分类,又为后端的回收处理提供了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在春节热烈的氛围里,我们看到收运员奔波的身影,我们听到清运车司机朴实的话语,我们感受到了处置场员工发自心底的喜悦,“农林环境”的工作人员一直在默默付出,为了更洁净的水源,为了更清新的空气,为了更美丽的余杭。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