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垃圾分类的“鄞州样板”

发布时间:2018-04-23 18:44:05 来源:鄞州日报 记者 朱东 通讯员 包静琴 刘瑜 王宝娥

  白鹤街道黄鹂社区有害垃圾兑换日活动

  专业公司收集有害垃圾  记者 史久阳 摄

  手绘的垃圾分类宣传牌

  社区居民和孩子一起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陈国荣带领志愿者在检查垃圾分类情况

  中河街道东城社区监督员对居民垃圾分类

  进行扫描。            记者 史久阳 摄

  首南街道环卫站清运垃圾。记者 史久阳 摄

    2017年12月,我省召开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动员会,市委常委、区委书记胡军代表鄞州作典型交流发言;

  2018年1月,《鄞州区“十化一体”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省级示范区》信息被省府办专报信息录用,时任副省长孙景淼批示:鄞州区全方位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做法和经验,请印发各地借鉴;

  2018年3月,副省长陈伟俊专题调研我区垃圾分类工作并予以高度肯定:鄞州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很到位,基础设施建设不错,给老百姓办了实事……

  省、市垃圾分类办有关负责人表示,鄞州在过去四年多时间里,通过拉高标杆、先行先试,多措并举、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路子。

  灌输理念来破局

  垃圾量的剧增是城市化进程和人口集聚的必然产物,如何实现垃圾减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民生难题和社会问题。业界给出的答案是:任何一种垃圾减量方式,都必须建立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之上。

  2013年,垃圾分类被提上议程。同年6月,区委区政府出台《鄞州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实施方案(2013年-2017年)》,方案明确,在2017年之前,中心城区基本形成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与循环利用的设施体系,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50%、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5%、人均垃圾处置减量率达到15%。鄞州垃圾分类工作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万事开头难,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最大难点是居民的认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绿色风”环保协会的成员曾在部分小区作过调查,结果发现,近五成居民表示自己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至于原因,大部分选择了“太麻烦”以及“缺乏相关知识”。

  有居民表示,虽然知道垃圾分类的好处,只是有时候时间和精力不允许,不可能时时刻刻想着垃圾分类。还有居民说,一直以来就是用一个袋子装垃圾,早就成了习惯。

  如何破局?理念灌输为先。

  在垃圾分类开展之初,我区的主要切入点就是强引导、造氛围。采取巡回宣讲、入户指导等10余种形式,推动垃圾分类宣传进小区、进楼道、进家庭、进机关、进学校、进街巷,每年开展活动500余场次、发放资料超10万份、受众3万余人次。

  建立由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业主代表和物业组成的垃圾分类督导队伍,以及由社区居民为成员的志愿者队伍,负责垃圾分类指导、监督和检查。目前,全区有垃圾分类督导员 1048名、志愿者5800多人,开展督导和志愿活动3500多批次,初步形成全员参与的格局。

  完善制度设施来推进

  国内最早实施垃圾分类的城市是北京。上世纪50年代,北京率先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但是,《2011北京市垃圾真实履历报告》显示,仅有4.4%社区的居民做到了按标准分类投放垃圾,有41.1%的社区居民投放垃圾情况未发生改变。50%的社区尽管已有部分居民进行分类投放,但另一部分居民仍然混合投放。

  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被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16年过去,其他7个城市遭遇着和北京一样的尴尬:海南垃圾分类“屡败屡战”、上海垃圾分类 “原地打转”、深圳垃圾分类“举步维艰”……

  区垃圾分类办有关负责人说,当垃圾分类实现从“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转变后,重点要做的就是完善相应的制度和设施,来确保垃圾分类的顺利推进。

  首先启动的是小区垃圾分类投放设施改造,涉及100余座小区垃圾房和6500余个垃圾桶点位改造,实现“减少投放点位、集中定时投放、现场督导指导”的目标。在朝晖新城小区,只要一到定时投放时段,就会有志愿者、督导员和社会组织定点守候在垃圾桶旁,对居民投放垃圾进行现场检查和指导。有志愿者表示,一开始居民的投放准确率并不高,经过一段时间指导后,投放准确率已经超过90%。

  完善分类垃圾收运体系,规范厨余垃圾收运流程,推广“投口朝外、成列摆放、桶盖合严、桶身整洁、对号收运、地面清爽”模式。督促物业公司保洁人员杜绝混收混运,对厨余垃圾收运采取“定人、定车、定时、定点、定线”的方式,规范收运流程,确保厨余垃圾收运顺畅、安全、准点。目前,我区日均收运厨余垃圾约150吨。

  此外,我区还率先在全市推出智能化垃圾分类系统,由线上APP和线下6个子系统组成,APP包括查阅积分、益币等10多种功能,子系统包含居民姓名、住址、垃圾类型等信息。配备智能垃圾箱,箱口处显示绿灯,表示垃圾未满可继续投放,亮红灯则表明垃圾已满,有督导员及时将垃圾运至垃圾分类站。

  来自区垃圾分类办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区共有289个小区213817户居民开展了垃圾分类,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80.1%,其中白鹤街道、明楼街道、百丈街道均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国有企业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85%,生活垃圾减量8.8%。

  分类样本之一

  丹顶鹤社区自治创标杆

  小区是垃圾分类工作的主阵地。在我区开展垃圾分类的几年间,各社区居委会和物业根据各自小区特点,开展相应的举措和制度创新:如定点定时投放、积分兑换、垃圾袋二维码扫描等。作为一个老小区,白鹤街道的丹顶鹤社区则另辟蹊径,通过全体居民自治,成了全区垃圾分类的新标杆。

  很难想象,曾经脏、臭的垃圾房,如今在丹顶鹤社区却成了一道风景线。记者在现场看到,垃圾房深灰的墙底,配上碧绿的图文解说,绿、蓝、红、黑四色垃圾分类桶一字排开,人即便走到跟前也闻不到异味。社区党支部书记黄菊芬说,这就是社区3000多名居民践行垃圾分类的成果。

  区垃圾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说,自开展垃圾分类以来,针对老城区老小区多、各类志愿团队活跃的特点,我区以居委会为主体,开展垃圾分类社区自治试点,充分发挥党员和志愿者的作用,使生活垃圾分类逐步成为城区居民的“新时尚”“新家风”。

  丹顶鹤社区是最先开展垃圾分类社区自治的试点之一,34幢居民楼107个墙门,老龄化程度达30%,如何调动居民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垃圾分类?社区的第一步,是发动党员和居民骨干,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在社区居民中形成浓厚氛围。

  每天早上7时30分到8时30分,60多名志愿者与社工们轮流值守在5个垃圾房前,对居民的分类情况进行监督和劝导,风雨无阻、全年无休。优秀志愿者每年可获社区的星级评定以及一定的奖励。

  垃圾分类,还要不留死角。为此,对于社区里的聋哑人,志愿者上门拜访,现场教导,直到对方真正学以致用;对于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志愿者则从保姆开始教导,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奖惩办法,督促对方坚持分类。此外,在志愿者的推动下,每户居民都与社区签订了《垃圾分类承诺书》。

  推行垃圾分类,还要进一步推动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走进丹顶鹤社区居民活动中心,无论是桌上的布袋、笔筒、针线盒,还是一旁摆放着的小金桔盆景,都是经社区居民的巧手,利用家中的废旧纸盒和衣物重新加工而成。“模拟厨房”中,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垃圾分类卡通短片,以及一件件标有垃圾名字和图形的小卡片,使这里成为孩子们学习垃圾分类的好去处。

  我区今年将进一步加强以邻里帮带为核心的“织网工程”,以一家一户为基础,以楼道为突破口,通过“居干包片、定人包户,户户承诺、人人参与,一户一档、星级评优,示范带动、楼道公示,善于结合、丰富活动,相互监督、定期交流”六种办法,实现垃圾分类“家家都做,人人都会”的目标,并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着力把盆景变成风景。

  分类样本之二

  耄耋义工陈国荣的“服务宝典”

  84岁的陈国荣家住丹顶鹤社区,是我区最年长的城管义工之一。2009年,区城管义工办事处成立全市首个城管义工长效服务岗,陈国荣听说后,表示想在丹顶鹤社区筹建长效服务岗。那年年底,在别人的怀疑和不解中,他拉起了一支7个人的队伍。

  2010年3月,社区交通文明服务岗成立,义工开始上岗服务。一路走来,陈国荣既是义工长效服务岗的服务员、队员思想的解压员、车主文明出行的劝导员,也是宣传员。作为一名老党员,陈国荣在多年的义工生涯中,创造性提出了“经典服务宝典”,里面的“以情感人法”和“以理服人法”成为这个团队的共识。

  近年来,随着我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推进,陈国荣带领自己的团队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垃圾分类宣传推广上。自2015年10月丹顶鹤社区启动垃圾分类后,陈国荣便组织起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管起社区垃圾分类的事儿。

  每天早上七八点钟是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期,也是陈国荣和志愿者队伍的忙碌期。他们轮流在每一个垃圾投放点蹲守,一一把垃圾袋打开,看到有分错的垃圾就挑出来放到对应的桶里。

  陈国荣的“服务宝典”有两本账,其中一本是各个家庭垃圾投放合格率的登记账。如今,这本账已记满了十本笔记本,里面记录了社区垃圾分类的点点滴滴,从工整的字迹中,可以看出他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用心。

  截至目前,陈国荣共提供3500多次、超过7000小时的志愿服务,先后获全国交通文明先进志愿者、宁波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先进个人、“宁波好人”和市“城管义工之星”等荣誉,还成为宁波垃圾分类的志愿者形象代言人。

标签:垃圾分类;社区;陈国荣;垃圾;志愿者;有害垃圾;黄鹂;居民;丹顶鹤;社区居民;丹顶鹤社区责任编辑:钱华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