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明天呢,三江源如何拥抱现代人,能否变得更好。”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利专家王光谦2016年在某地理杂志写道,“这是我们急切想知道的答案。”
青海三江源维系着中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为遏制生态退化趋势,2005年起,中国官方投入资金上百亿元(人民币,下同),拉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幕。
2016年,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江源启动。在国家公园及长江园区、黄河园区、澜沧江园区这“一园三区”,将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破“九龙治水”藩篱
“体制试点没有现成模式可借鉴,是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结合,关键要形成生态保护新合力。”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日前说,“要下好体制机制创新‘先手棋’。”
为破解不同保护地重叠、部门间“九龙治水”局面,李晓南说,三江源国家公园将原分散在林业、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的职责纳入新组建的管理局和三个园区管委会。
同时,按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三江源国家公园还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类保护地功能重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一体化管理。
12.31万平方公里的“智慧公园”
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人口仅6万多人,每平方公里不足一人。“这里地广人稀,管护范围很大,要采取信息化手段,‘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建智慧公园。”该管理局副局长田俊量说。
目前,园区重点实施了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监测、科普教育服务等23个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实施的生态大数据中心和卫星通信系统,将应用最新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全域。
此外,三江源方面还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厄瓜多尔马奇琴度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等合作,中国科学院与青海省政府共同组建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即将挂牌。
牧民们的“最美项链”
“十年前我在放绵羊,十年后我在‘放’岩羊,不见绵羊,跟着岩羊同样快乐。”黄河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生态管护员格江说。
该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局长尕塔解释说,“以前,县上有百万头牲畜,现在养羊的少,岩羊来牧场吃草,不害怕人,牧民感觉很舒服。”
但尕塔说,饮料瓶等白色污染一度成为草原顽疾,生态意识加强后,牧民们捡到瓶子,用绳子串起来,套在脖子上去回收,“大家赞这是‘最美项链’,提醒不要扔垃圾。”
2018年,包括格江在内17211名生态管护员将上岗管护,户均年收入可增21600元。
“中国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家公园就要管长远,不是靠人的情怀管一茬。”田俊量说,“要让民众通过保护过上好日子,避免爱护生态的传统文化流失。”
三江源成高原野生动物乐园
“水獭和豹猫‘打架’”“记录雪豹发情影像”“金钱豹在城镇周围溜达”……随着物种保护与监测深化,高原“野生动物乐园”明星物种,常无意中被人类拍得美照。
“保护成果是可以看得到的。”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创始人杨欣此前介绍,以前藏羚羊远离公路,现在只离十几米,甚至几米,看见野牦牛、藏野驴也不是稀罕事,“跟人距离亲近,说明不怕人。”
然而,牧民饲养的牲畜,难免成雪豹、棕熊、狼、豺等食肉动物腹中“美味”。在澜沧江源园区,为避免报复性猎杀,试点设立保险基金,为野生动物“偷吃”买单。
目前,三江源正在调查野生动物本底,计划为这座“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建立本底数据库。
“应该说,我们找到了这个答案。”王光谦告诉中新社记者,“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保护区,国家公园创新体制机制,从理念上使人与自然关系更趋和谐。”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