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美丽浙江新画卷

——“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系列综述·生态优势篇

发布时间:2018-06-29 07:15:48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梁国瑞

  浙江在线6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梁国瑞)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zjrb2018062900003v02b003.jpg

6月27日,湖州市埭溪镇境内的老虎潭水库清澈见底。近年来,埭溪镇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 拍友 何伟卫 朱伟良 摄

  这是5600万浙江儿女引以为豪的美丽家园:绿韵为裳,映照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山水塑形,见证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诗画江南,描摹着美丽中国样板地和模范生的独特魅力。

  大道溯源,潮涌之江。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15年前,一张宏远的蓝图,为浙江发展打开了全新的窗口。

  这是一份殷切的期望。在浙江工作的6个年头里,习近平跑遍各县(市、区),一次次调研绿色发展,谆谆告诫各地干部群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担任总书记后,他依旧念兹在兹,牵挂着浙江的绿色发展,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这是一场宏大的战略。习近平把生态省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任务”和“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亲自擘画部署;

  这是一次豪迈的远征。浙江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境界……

  “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今天,浙江儿女朝着更高标准的生态文明奋力前行,加速奔向“美丽浙江”。

  生态的优势不能丢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摘自习近平2003年在《求是》杂志的署名文章《生态兴则文明兴》

  今年4月底公布的一组数据,令200多万丽水人备受鼓舞:一季度,全市96个断面水质达标率高达99%,空气质量在全国排名第六;同时,全市GDP增速达8.2%,居全省第二。

  “丽水的资源优势是无价之宝,是加快发展的潜在条件!”10多年来,丽水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的谆谆告诫。

  2002年11月,习近平到丽水调研。由于发展相对滞后,当地发展经济的愿望非常强烈。在与景宁干部座谈时,他说,“生态的优势不能丢,这是工业化地区和当时没有注意生态保护的地区,在后工业化时代最感到后悔莫及的事情”,“千万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点经济的利益”。

  此后,景宁更坚定了“创畲乡生态优势,建风情旅游名城”的发展路径。

  不少浙江干部至今记得,习近平反复告诫:重视环境保护、认清生态优势。正是在大量调研基础上,他深刻总结生态建设的“现有优势”和“潜在优势”,并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15年来,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成为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突破口,指引着各地干部群众一张蓝图绘到底,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之路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在这一绿色征途中,持续不断地开展环境污染整治,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

  当时的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破坏,八大水系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

  2004年10月,浙江启动“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猛踩“急刹车”。到2007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

  2008年,第二轮“811”行动展开,整治重点从防治工业污染,转向全面防治工业、农业、生活污染。这一轮整治,基本解决了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环境保护能力全国领先、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

  从“两个率先”到“两个领先”,浙江的环保能力建设,实现了从弱到强的飞跃。

  在第三轮“811”行动推进过程中,一场聚焦转型发展的“五水共治”行动,于2013年在浦阳江畔打响第一枪。

  在浦江人眼中,这是一次重整山河的行动。当地关停水晶加工户近两万家,拆除违法建筑两万余处;关停并转印染、造纸、电镀企业,取缔废旧塑料、铅酸蓄电池等非法加工点……3年后,全县水质迅速提升至Ⅲ类,人们感叹“小时候游过泳的河又回来了”。

  浦阳江,成为浙江水环境蝶变的缩影。截至2017年底,浙江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基本消除劣Ⅴ类小微水体,提前3年完成全国“水十条”任务。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是浦江人的亲身感受,更是每个浙江人的真切体验。

  如今,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美丽浙江。”2017年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确保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

  眼下,第四轮“811”美丽浙江行动已经开启。到2020年,浙江将基本建成生态省,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今年5月,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会议进一步提出,推进污染全形态治理、全链条治理、全省域治理,切实把生态环保任务落到实处,高质量推进美丽浙江建设。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在实现“两个高水平”的征程中,浙江已铺陈下苍翠底色,美丽浙江的图景正在眼前呈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摘自“之江新语”《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今年4月底,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农”工作者汇聚安吉,参加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

  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浙江省15年间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要求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回首本世纪初,浙江农村“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经济快速发展,村庄面貌却不尽如人意。

  2003年6月5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全省展开:花5年时间整治和改造1万个村庄、培育1000个示范村。对这项工程,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始终亲自部署抓落实,每年召开一次全省现场会。

  很快,各地涌现的一批示范村,如安吉高家堂村、临安白沙村等,引起人们的关注。在2004年召开的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会上,习近平表扬了这些村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是推动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载体,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

  一个改变浙江乃至中国发展轨迹的新理念,就在那时诞生。

  2005年8月15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安吉余村调研,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按照这一理念,安吉开始经营村庄、经营生态,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8年,安吉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村庄美、农业兴、农民富的“三农”发展目标。到2012年底,全县完成首轮美丽乡村建设。

  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7年,山区县安吉的年财政收入从6亿多元猛增至67亿多元。

  理念一变天地宽。2010年,浙江总结安吉经验,制定并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这成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2.0版。

  随后,全省3万多个村庄,通过美乡村、育产业、富农民,走上“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2012年到2017年,全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500元增至24956元。

  党的十八大以后,浙江出台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一片美”“全域美”拓展,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实现环境美与产业美、自然美与人文美、形态美与制度美相统一。

  2017年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把“美丽浙江”作为“六个浙江”重点建设任务之一,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其中,创建千个乡村振兴精品村、万个美丽乡村景区村,被称为新时代的“新千万工程”。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万村景区化、建设“大花园”……浙江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力争走出一条先行先试的绿色之路。

  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10多年来,以农村为主战场、实现生态经济化的同时,浙江持之以恒建设生态经济体系,让生产方式更加清洁、绿色。

  作为曾经的耗能大户,长兴龙头企业天能集团斥资30亿元,建设占地1000亩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如今,产业园里废旧电池金属回收率达99%以上,塑料回收率达99%,残酸回收率达100%,形成了一条生产制造、回收处理、再生冶炼、再次生产的“闭环式”循环经济产业链。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0多年来,浙江各地秉持这一理念,持续推进经济循环化改造,5年一轮的循环经济“991”行动已进行到第三轮。2005年至2017年,浙江万元GDP能耗从0.9吨标准煤下降至0.44吨标准煤。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工业还是农业,都向着更绿色、更高效、更生态的方向前进。

  让GDP绿起来

  树立绿色GDP观念,探索绿色GDP核算,推行生态审计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绩考核制度。

  ——摘自习近平2003年7月11日在全省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今年4月,我省“蓝天保卫”1号专项执法行动落下帷幕。这场省级大气污染强化督查,采用“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要陪同、不听汇报”的随机抽查模式,被称为“最严突击执法”。

  自2015年提出“打造最严环保执法省”以来,浙江对环境违法“零容忍”,执法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全省出动执法人员87万余人(次),检查企业33万余家(次),移送公安案件数、行政处罚力度、刑事打击力度均居全国第一,多次受到国家环保部肯定。

  以法治手段,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的一贯要求。

  “既要经济指标的GDP,又要绿色GDP。”正是在习近平同志的谆谆教导下,浙江很早就开始“绿色GDP”考核体系设计:经济增长是政绩,保护环境同样也是政绩。

  遵循这一理念,浙江不断探索差别化的政绩考核,使“绿色GDP”考核体系不断完善。

  2013年,省委、省政府对丽水作出“不考核GDP和工业总产值”决定。同年,杭州市、衢州市分别对淳安、开化取消GDP考核。2015年2月,浙江又给26个欠发达县“摘帽”,并取消GDP总量考核。

  “松绑”GDP考核后,这些地方的发展不是慢了,而是更快了。

  淳安悉心守护一池秀水,发展大旅游等生态产业,蓄积起更强劲的发展动力。2017年,全县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157.7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淳安人由衷感慨: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考核指挥棒,不仅改变着发展理念,更改变着发展方式。

  在绿色政绩观指引下,主体功能区划战略、生态补偿机制、资源价格市场化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纷纷在浙江展开,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

  2006年,浙江主体功能区划战略全面实施,确定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功能区。10多年过去,这种划分更加细致。如今,全省被划分为2400余个环境功能分区,包括702个生态保护红线区,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制度框架。

  资源有限,环境无价。能否用经济手段,实现“绿”与“富”的共赢?浙江把生态价值纳入经济核算体系,激励生态保护、生态投资的服务供给,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生态补偿机制,就是一条实现共赢的路子。2008年2月,浙江决定对八大水系干流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源头和流域面积较大的市、县(市),实施生态环保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省内全流域生态补偿的省份。2011年,浙皖两省携手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2017年底,浙江又成为全国首个在省内流域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省份。

  “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在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浙江牢牢抓住党政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2015年,湖州作为全国5个试点地区之一,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当地,每条河、每块地、每片林的变化,都会清晰记录在一张表上。这笔“自然资源账”,成为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依据。2016年5月,国家环保部、国家统计局、国土资源部联合督查组来到湖州调研,对这项改革高度评价。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终将得不偿失、难以为继——15年栉风沐雨,在生态省建设的“接力赛”中,历届省委、省政府不断创新,探索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所在。

  ——摘自习近平2004年2月在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今年4月2日,植树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他叮嘱少先队员,要培养爱护环境、爱绿植绿护绿的意识。

  这样的场景已多次出现。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非常注重培育生态文化。他说:“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所在。”

  15年来,浙江不断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在全社会确立起生态环境意识和绿色发展意识,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人们内心。

  2010年9月,浙江决定把每年6月30日设为“浙江生态日”。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生态日。通过这一载体,浙江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提高全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加快生态文明新风尚的形成。

  持续多年的“五水共治”行动,成为浙江培育生态文化、普及环保理念的大课堂。

  为形成上下联动的治水大格局,浙江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河长体系,6万多名各级河长,挑起了爱水、护水、治水的重担。在“全民治水”理念的号召下,浙江形成了比五级河长更庞大的“民间河长”队伍。如今,12万条大大小小的河道边,既有身负职责使命的各级河长,也有巡河护河的“河小二”志愿者,还有民间环保组织招募的“排污口守望者”……

  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植根,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永康市古山镇浩山头村,是著名的“无桶村”:村内无垃圾桶、无垃圾投放点、路面无垃圾。每天上午8时,村里会定点运输垃圾,党员负责分组分区检查,农户则对检查组进行评分。通过“双向监督”,村民们很快养成了垃圾分类习惯,对村庄环境也更加爱护了。

  “垃圾围城”“垃圾围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相比城市,农村生态环境脆弱、环保基础设施较差。从这一“痛点”出发,浙江从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推进村庄整治建设。

  在一个个村庄的蜕变中,浙江实现了三个全国领先:全省农村垃圾集中有效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国唯一利用机器成肥的省份、全国唯一在农村展开垃圾分类的省份。

  浙江的“垃圾革命”,引起全国瞩目。2016年底,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听取浙江省关于垃圾分类制度的汇报。随后,国家住建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省(区、市)认真学习借鉴浙江金华的垃圾分类经验。

  这是一次壮阔的实践创新,更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15年来,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成为浙江大地上的共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

  瑞安塘下镇陈岙村有一棵枯死的大榕树,树下立着一块石碑,上书:遮风挡雨滤烟尘,苍郁葱茏十二旬。一自村头污水沴,枯枝不复庇乡邻!

  每年夏至,村里都会组织孩子们诵读碑文,并给他们讲述一个“村与树”的故事:多年前,为了致富,陈岙村村民建起电镀厂和冶炼厂,直排的污水染黑了溪水,也毒死了溪边这棵大榕树。陈岙人惊醒了,纷纷拆除违法建筑,把工厂全部搬离村庄。他们特意留下这棵枯榕,警示后人尊重自然、和谐发展。

  保护才能发展,可持续才有未来。这是陈岙村的感悟,更是现代人类在与大自然的博弈中所认知的道理。

  后记

  15年久久为功,逐绿而行的浙江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守护好这方水土,才有永续发展的根基,才有人类和谐发展的未来。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今日的浙江,与绿色同行、与自然共赢,一部天人合一的现代社会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标签:浙江;生态;习近平;生态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美丽乡村;生态文明;银山;整治责任编辑:孙璐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