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石碶车何渡村: 静守千年古渡 生活多姿多彩

发布时间:2018-07-04 07:18:45 来源:宁波日报 记者 陈朝霞 通讯员 孙 勇 叶荷雅

  听泉桥(陈朝霞 摄)

  南塘河日夜流淌,栎社机场就在500米外,S214省道横贯村庄,海曙区石碶街道车何渡村,水网交错,交通便捷。

  沿着河道旁的村路,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走在一条条纵深的巷陌间,村民来往穿梭,满是浓浓的生活气息。“如今全村户籍人口有2158人,外来人口有近3300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历史上这里是繁忙的渡口,如今是交通要道,村民安居乐业,享受着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车何渡村党支部书记何成赛介绍。

  昔日繁华的“南门第一市”

  据介绍,车何渡村由车何村和北渡村合并而成,而“北渡”是个千年古渡,早年有“南门第一市”之称。

  如今,北渡村沿奉化江修筑的渡口遗迹还在。走在渡口旁,微风习习、河水悠悠,景色宜人。“‘北渡’对应奉化境内的‘南渡’而命名。据传唐代已有经过此地的驿道,宋绍兴四年(1134年),官府在这里设置铺递,专差铺兵传递公文,铺址就在奉化一侧的南渡,这是古代杭州、绍兴去温台的必经之处。”何成赛告诉笔者,旧时北渡渡口非常繁忙,每逢初一、初六,奉化、姜山等地农民和宁波商人都将米、席草、蔬菜和日用品运到北渡进行交易。“20世纪七八十年代,渡口还有专门通往城区的汽轮,日客流量三四百人。”

  在穿村而过的南塘河畔,清清的河水倒映着两岸茂密的树林和古朴的村舍,一派江南水乡风貌。而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桥横跨两岸,青色石板、红色砖墩,桥身上繁体“听泉桥”几个字引人注目。“该桥始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听泉桥’三字是1923年村民孙梅堂捐资重修时,请一代国学大师康有为题写的。”何成赛说。

  说起孙梅堂,车何渡村人可谓家喻户晓。孙梅堂出生于1884年。1902年,他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接管了父亲孙廷源经营的上海美华利钟表行。1905年,他在家乡创办了一个作坊式制钟实验工场,制造出第一批国产时钟。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并获得“钟表大王”的美誉。

  为了振兴家乡,除了重修听泉桥,孙梅堂还修建“还金桥”“还金亭”和“乐安桥”,并在北渡设立集市,新建商业用房,其租金收入用作学校经费,还开设席草、竹木、粮米市场。如今,孙梅堂的故居及其捐资修建的桥、亭仍在,他也作为一位爱国实业家和慈善家为后人所敬仰。

  如今浓郁的文化氛围

  车何渡村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水稻、种蔺草,吃苦耐劳。如今,位居水陆空交通要道,车何渡村内有45家大小企业,带动了95%的村民就业,村集体收入已超过200万元。“去年分别投入100多万元,建成文化礼堂和文化长廊,村里文艺活动有声有色,村民享受着幸福生活,也带动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村文体委员车红日表示。

  如今,村文化礼堂内每天都安排丰富多彩的文艺排练和培训活动,舞蹈队、越剧班、歌咏队、乐器班等开展得红红火火。“我本人从小喜欢文艺,曾是街道‘十佳歌手’,还自学各类舞蹈和乐器。”村民何春芬说,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在同样爱好文艺的父亲的大力资助下,她购置了一批乐器,集结了村内文艺爱好者,成立了春风艺术团。

  作为私企管理者的何春芬,将业余时间投入艺术团工作中。如今艺术团成员从最初60多人发展到近百人,年龄最大的75岁,拥有腰鼓队、戏曲表演、小品、舞蹈、歌咏等多支分队,还连续4年举办了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春晚”。除了为村民送上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外,艺术团还经常去邻村参加公益性文化走亲活动,并多次在市、区、街道等各级比赛中获奖。

  70岁的村民竺章月是春风艺术团的积极分子,她对村内的文艺氛围赞不绝口:“加入艺术团后,每天有活动,跳舞、唱戏,原本腰椎不好的毛病也没了,每天生活充实、心情开朗。”

  下一步,车何渡村还将结合村庄整治和改造,将独特的地理位置,古桥、故居、寺庙等人文景观和历史传说有机融合,提升村庄文化品位,为城西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型村庄。

标签:泉桥;村民;陈朝霞;孙梅堂;艺术团责任编辑:仲瑶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