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大气十条》实施五年来,我国全面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平均下降四成,北京也实现了2017年PM2.5年均浓度低于60微克/立方米的目标。
但从目前空气质量现状来看,仍然不容乐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排放源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以臭氧和细颗粒物为主要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进一步凸显。污染治理也更具复杂性、困难性和长期性。笔者认为,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有:
一是臭氧超标天数上升。臭氧由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光化学反应生成,由于技术原因,非电力行业如钢铁、水泥等脱硝设施安装比例偏低;我国煤中硫份较高,使得电厂脱硝设施运行效率低和维护成本高;机动车保有量增加,一些地方对汽修、装饰装修、干洗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视不够,使得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难度较大。
二是氨气排放易造成颗粒物污染。从近年来我国尿素消费结构转变来看,畜禽养殖方面逐年减少,农用化肥已由氮肥转向复合肥。但是,工业和车用尿素却在逐年升高。氨气活性强,极易转化成硫酸铵、硝酸铵等二次粒子,造成细颗粒物污染、大气能见度下降。
三是一些地方环保欠账较多。一些地方政府长期宽准入、松监管,环保历史欠账较多,面对环保督察等要求,执法出现盲目性,甚至采取“一刀切”等做法。同时,一些通过环评批复的合法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也存在环保设施非正常运行等现象。
持续推动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调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此外,各地还需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强化法律与经济手段运用,建立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具体来说,有以下建议:
进一步加强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力度。加大非电力行业如钢铁、有色冶炼、建材和石油化工行业脱硫脱硝治理力度。鼓励发展和使用清洁煤技术,将原煤中的尘和硫预先脱除,大幅降低末端治理设施的运行和维护成本。改进炼油工艺,降低油品中的不饱和烃含量,从而降低大气氧化性,减少臭氧与二次细颗粒物的形成。此外,重视散煤燃烧中的氨气排放,加强工业生产、脱硝设施和机动车等氨排放的监管。
运用最新科技提高监测水平。积极探索利用工业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污染源进行全覆盖监管,尤其建议利用应用传感器对减排设施运行工况的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促使企业达标排放,还可用于校对污染行业排放因子,有助于污染源排放清单动态更新。对卫星、激光雷达、地面站点等多维度监测网络形成的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应用新的大气流场数值模拟技术进行溯源,动态识别排放源,将污染来源分析进一步精细化,有效提高执法效能和控制措施的针对性。
利用经济政策推动污染减排。探索污染者付费、专业化治理的模式,在投融资、税收、立法等方面制定有利于第三方治理发展的经济政策。地方政府运用绿色发展引导基金、PPP等方式,将污染减排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第三方服务,按期甚至提前导入企业应用,在不增加企业的现时资金投入或成本的同时,确保企业达标排放或超低排放。
完善区域协同治理制度。探索跨行政区污染防治立法工作,为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法律保障。研究推行区域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区域火电、钢铁冶金等资源消耗型污染企业总量控制,以及区域新增重点行业污染项目联合环评审批制度。
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机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
实行区域污染防治措施成本与效益评估制度。对于每年区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执行前做目标可达性评估与分析、经济成本核算和环境效益评估分析,保障污染治理措施的有效性、环境改善目标的可达性,同时保障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使用取得最大效益。
作者系民进中央委员、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副主委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