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什么样的土壤要修复?浙江土壤修复有了健康标准

发布时间:2018-10-09 17:01:11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江帆 通讯员 邵甜

  浙江在线10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江帆 通讯员 邵甜)人病了,可以寻医问药,再诊断是否康复,那土地“病”了后又该如何治疗?如何鉴定康复呢?

  土壤污染后的修复利用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近日,我省《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效果评估技术规范》正式发布,这是我省首部污染地块修复效果评估标准,更弥补了国家导则在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上的空白。今后浙江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什么样的土壤要修复?如何修复?修复到什么程度?《规范》都一一树立起了标尺。

  我们的土地“病”了

  与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相比,作为环保“三大战役”之一的土壤污染防治,由于起步晚,似乎有更长的路要走。

  长期以来,发展进程中一些消耗高、污染重的粗放型生产模式,污染了土壤及地下水,进而危害人体健康。早在上个世纪,美国“拉夫运河事件”依旧发人深省。对污染土地的不当利用,让在上面生活的的居民不断发生各种怪病,各类病症频频发生。

  与水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强、治理周期长、经济成本高等问题,使得这成了全球共同面对的刺手问题。

  浙江也并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从面积颇广的农业土壤污染,到台州、海宁等地的电子、皮革产业的重金属污染,浙江地域范围内的不少土壤都在经济粗放发展阶段累积了污染。在2014年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提出,“长三角地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幸好,浙江较早地迎来土壤修复重要性的决心。多年前,浙江较早启动了相关摸底和修复试点工作,并创造性提出治水、治气、治土应统筹考虑。在地方层面,更有台州作为全国土壤修复试点工程;在全省层面,则率先开展土壤污染深入排查和重点治理扩大覆盖。

  与较为完备的水气治理市场相比,土壤修复也还是一片蓝海,存在超万亿潜在市场空间。目前,我国土壤修复方面普遍缺乏具体标准、准入细则,我国土壤修复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按照国家“土十条”的要求,到2020年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2030 年-2050 年实现土壤质量稳中向好,本世纪中叶最终实现土壤环境的全面改善。

  今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意味着我国大气、水、土壤三大环境领域的污染防治法已全部齐备。一个清晰的信号是:这部法律主要强调土地的安全利用,重点正在土壤修复。

  困境的浙江突围

  说土壤修复是一个“百年大计”并不为过。这是一条较长的产业链,且专业性强,包括包括土壤调查、监测、评估、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诸多方面。

  近年来,浙江正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腾笼换鸟”进行产业升级,大量高污染、低效能的工业企业开始从一些城市的中心区域消退。清退企业腾出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留下不少混杂其中的污染土地。土壤修复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呵护群众健康的要求,更关系着土地利用率、经济生产效率的高低。

  于浙江而言,这条土壤修复之路走得并不算平坦。从台州等地的土壤修复过程来看,仅确保基本消除全省突出的重金属污染隐患,仍面临着技术、市场、监控体系等方面的不小制约。浙江土壤修复工程如何精确定量、定性,本省的土壤修复技术力量目前不算强大;土壤修复高昂的费用问题如何解决,每一个实际问题背后都是现实中的重重阻力。

  “我国的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作起步较晚,相关的工作也一直缺乏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指导,直到近几年才逐步获得重视。但目前仍然缺少污染地块修复工程验收相关的技术规范。”浙江省环境保护设计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此次出台《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效果评估技术规范》,不仅是全省首个污染地块修复相关的技术导则,更弥补了国家导则在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上的空白。

  从“十二五”起,我省就开展了污染地块治理修复试点,在消除污染风险的同时,为全面推进污染地块环境风险管控积累经验。

  配套设施健全的现代小区,人潮涌动的繁华商业街,这座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城东新城的地标性商住综合体,多年前曾是一块备受周边市民投诉的“毒地”——杭州庆丰农化污染地块。

  2014年4月底,一座高36米、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白色膜结构充气大棚覆盖在了污染地块之上,减少异味外泄。大棚的充气系统将其撑起并输送新鲜空气,尾气处理系统则将内部的有毒气体经活性炭吸附装置后排出合格的空气,两套系统24小时工作,确保大棚内施工正常运转。

  “杭州庆丰农化污染地块治理修复项目是我省列入《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的唯一试点项目,综合应用化学氧化、热脱附、水泥窑协同处置和抽提处理等多种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浙江省固体废物监督管理中心主任喻志刚介绍,项目已完成全部25万立方米污染土壤和1.8万立方米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修复并提前通过验收,为复合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适用技术推广和项目组织实施积累了经验。

  先行先试的浙江,正逐渐摸索出一条让土壤重新焕发价值的可行路径。

  治理之路依旧漫漫

  翻开《规范》,从适用范围到术语定义,从风险管控到现场采样的规范,事关土壤安全的每一个小步骤都有严格的规定。

  正是科学的严谨,才铸就老百姓了“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健康环境。

  这部《规范》制定并不是闭门造车,还倾听了多方声音,综合浙江实际。“原来我们要求,风险管控阶段要求每3个月应至少开展一次常规定期监测,满3年后,评估单位才能开展终期评估。”省环境保护设计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在征求一件事,许多单位提出:风险管控类项目验收监测周期过长,影响地块的后续开发。在综合各方意见后,编制组就该问题展开多次内部研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并咨询多位行业专家,才最终确定下最终的评估时限要求。

  由于我省民营经济较为发达,遗留的工业污染地块具有面积较小、数量多的特点,且大量的污染地块是私营业主所有。在这样的背景下,资金的缺乏让许多土壤地块都无法在短期内开展修复,但这些地块将都需要进入地块风险管控程序。考虑到以上情况,《规范》针对性制定了风险管控类工程的效果评估程序,将这些“休眠中”的污染地块都纳入管理范围。另外,针对场地未纳入修复范围的洁净区域以及施工过程二次污染的防治效果,技术规范也明确了评估的要求。

  不过,《规范》的出台并不代表所有问题的迎刃而解。

  污染地块调查评估目前存在成本较高、资金落实困难的问题,要全面清查我省的工业地块污染现状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在修复技术方面,由于目前国内污染地块的治理修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缺少适用性、经济性较好的成套修复技术。浙江省首例土壤污染修复项目的峰江地块,就由浙江大学的学术团队前后花费4年时间,用1000万才完成修复20亩土地,背后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都难以推广复制。

  “《规范》只是制定好规则,土壤修复如何进行下去却需要更大的力量推进。”省环境保护设计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全省层面的相应政府部门如何牵头主持,定向的政策、资金如何支持引导,市场和民间力量如何积极介入,都将考验着社会各方的智慧。

标签:地块;污染;土壤修复;修复;土地责任编辑:陈秋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