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镶嵌在之江大地上的江河湖泊更美丽,浙江连续出台实施了《浙江省美丽河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年)》和《关于加强美丽河湖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实施“美丽河湖”建设,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诗画江南景象,为浙江“大花园”再添秀色。
从“净水”到“美景”
金华市浦江县,地处浙中盆地,从空中俯瞰,一条以浦阳江为核心的狭长“生态廊道”,一路铺陈延展,串起湿地、树林、湖泊和农田,犹如浦江大地上一条飘逸的“绿丝带”。
而谁曾想,多年前这条美丽的“绿丝带”还是一片“污染带”,水晶加工作坊密布、固废遍地、污水横流……经过近5年的治水攻坚,浙江大小河流湖泊的基本功能日渐恢复,劣Ⅴ类水基本消除。
在水质越来越好的同时,浙江治水工作也逐步从“工程治理”向“生态治理”转变,由“净水”往“美景”深入。
“浙江省很早就开始探索河湖生态治理,经过多年的实践,全省河湖治理基础较好,生态治河理念深入人心,但百姓对河湖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浙江省治水办(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今后浙江的“美丽河湖”建设,将在侧重结构安全、持续改善水质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河湖美景的内涵,把保护和修复河湖生态放到重要位置,在为沿河湖百姓创造更多更好亲水空间和体验的同时,深入挖掘展示江河湖泊的文化、乡愁,持续完善提升河湖综合管护能力。
通过“美丽河湖”建设来巩固治水成果,让河湖“美丽”看得见,让百姓拥有更多获得感,这就是“美丽河湖”建设的初衷。要想实现这一初衷,还要注重因地制宜,凸显地方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生态廊道”“山海水城”“河川公园”……这些各具特色的“美丽河湖”探索样板已经在浙江各地不断涌现。
从“筑美”到“亲水”
绍兴嵊州市,山水相连,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
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使绍兴嵊州将治水融入自然、人文的元素,把水环境治理工程提升为景观工程和文旅工程,在河湖沿岸设置唐诗主题休闲区,开辟绿道、水道双线游览。以当年魏晋名士泊舟的艇湖为例,这里将建设成当地最大的湿地公园,成为嵊州重要的公共服务配套。
嵊州设置滨水便民休闲区,打造亲水亲绿景观,做活河湖水文化,只是浙江“美丽河湖”建设的一个缩影。为帮助沿岸百姓寻回水乡记忆,下一步,浙江相关部门还将对河湖文化开展专项调查。在此基础上,各地将打造有文化记忆、诗情画意、休闲野趣、浪漫情怀、健康生态等主题的河湖沿岸设施,策划与展示乡土文化,让更多群众乐在其中。
对此,浙江明确“美丽河湖”建设要突出“亲水性”的要求,尽量保证河道原生态,让沿河百姓能真切拥有治水的“获得感”。并且,对于百姓“获得感”的考量,浙江相关部门会邀请基层组织、市民代表,参与“美丽河湖”的评选,现场反映自身“获得感”,提出有关“美丽河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从“建设”到“管护”
“县因溪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湖州市德清县,注定是一个与水结缘的地方,水治则县兴,水利则民阜。
2013年以来,湖州市德清县围绕“河里有鱼、河道可游、河水可喝”的目标,通过工业污染全面治、矿山污染重点治、农业面源污染彻底治、城乡污水综合治、河道污染系统治、饮用水源严格治、河长领衔治、部门联动治、社会共同治9种措施,全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美丽河湖”。同时,配套管护机制,确保河湖长治久清。
今年3月“世界水日”,德清成立了浙江首个“河长制”工作站。当天启用的德清公众护水平台运用新媒体技术,群众可扫码巡河,反映问题。“人人当河长”成为越来越多德清人的生态自觉,一个“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河湖”体系也随之在德清城乡徐徐展开。
德清的经验表明,“美丽河湖”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只有建管并举,着力做好河湖后期管护,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使一系列治水措施做到常态长效,才能让河湖治理持续释放红利。
“‘美丽河湖’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爱护,多年的实践证明,河长制是行之有效的河湖管护措施。”浙江省河长办(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美丽河湖”建设将在河(湖)长管河(湖)护河(湖)的同时,通过河(湖)长充分调动“巾帼护水岗”“河小二”“河小青”等社会力量开展河湖管理保护的积极性、参与度,进一步发挥河(湖)长制的社会管理力量,为河湖功能永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制度保障。
凝聚人的力量,发挥技术优势。接下来,浙江省各地还将在河湖管理标准化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河湖管理智慧化,用数据的力量管好河湖。目前,一个涵盖河道、水利工程等基础信息的数据库正在建设之中,它将为独具浙江韵味的“美丽河湖”保驾护航。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