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积极拓展海洋生态合作“朋友圈”

发布时间:2018-11-06 14:56:33 来源:中国海洋报 记者 兰圣伟

1.jpg

11.jpg

  科研人员正在采集底栖生物样品 海洋三所供图

  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潟湖……东南亚拥有高度多样的生态系统,对区域内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无疑是全人类的共同职责。同时,东盟国家地处“一带一路”陆海交汇地带,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方向和重要伙伴。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海洋生物多样性观测、典型海洋生态调查、技术援助、研讨培训等方面与东盟国家开展务实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实现亚太区域海洋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印尼模式”

  海洋三所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最早始于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东帝汶之间呈三角形的水域又称珊瑚礁三角区,面积约600万平方公里。尽管只有全球海洋面积的1.6%,但该区域却是世界1/4海洋生物的家园。”海洋三所博士杜建国说,受过度捕捞和海水升温等因素影响,珊瑚礁三角区生物多样性目前正面临严重威胁。

  作为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和海洋大国,2007年印尼率先提出珊瑚礁三角地域计划——珊瑚礁、渔业及食品安全(CTI-CFF),具体目标包括优先区域划分与积极管理、适应气候变化和改进濒危物种的保护现状等。

  “海洋三所在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双方的合作可谓一拍即合。”海洋三所副所长陈彬说。

  2010年11月,海洋三所与印尼科学院海洋研究中心签署海洋科技合作备忘录。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开展合作,海洋三所还将为印尼方提供上述领域的技术培训。

  2012年,双方开始实施中印尼海洋生态站建设及热带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研究合作项目。2014年,依托中印尼海洋合作基金,双方的合作更进一步,中—印尼比通联合海洋生态站建设全面推进。该站位于珊瑚礁三角区中心地带,为双方开展热带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观测与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

  自此,远赴印尼开展联合调查就成了海洋三所科研人员的一项常态化工作。

  “从2012年至今,我们与印尼方先后开展了十余次多学科联合调查,共派出科研人员100多人次。调查范围涵盖海洋生态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等类群,以及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生境,涉及的学科也从海洋生物扩展至海洋化学、海洋水文等领域。”陈彬告诉记者。

  多年的联合调查换来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海洋三所的科研人员共鉴定出1407种海洋生物,并发现4个水母新种。研究发现我国沿岸珊瑚礁区域的造礁石珊瑚与珊瑚三角区的珊瑚具有亲缘关系,而鱼类则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城市发展引起的近岸污染加剧了红树林湿地土壤的温室气体排放。截至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23篇,出版英文专著4部,编撰会议论文集3部。

  “其间,双方共召开6次学术研讨会,海洋三所为印尼方培训青年科学家11人次,极大地提升了印尼方在海洋生物分类鉴定、珊瑚分子生物学研究、红树林固碳、海洋水文等方面的能力。”杜建国说。

  顺势延伸

  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中国—东盟海洋领域的合作迅速升温。特别是伴随着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海洋公园生态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和“中国—东盟濒危海洋物种合作研究”等项目实施,海洋三所与东盟国家合作不断延伸。

  2015年,海洋三所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海洋与地球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科研人员先后赴泰国尖竹汶河口、林信海岸、思昌岛、清河河口、洞萨海域,马来西亚停泊岛、热浪岛、吉兰丹河口、吉兰丹沿岸潟湖、巴生港等地联合开展热带海岸过程与海滩地貌、珊瑚礁、红树林、海洋哺乳动物、鱼类多样性、底栖甲藻多样性、生态连通性等联合调查研究。

  多次赴泰国和马来西亚参与联合调查的海洋三所研究员顾海峰说,截至目前,我方科研人员先后在泰国开展了5次海岸与海滩过程调查、2次珊瑚礁联合生态调查、2次红树林联合生态调查和3次海洋哺乳动物调查;在马来西亚开展了3次珊瑚礁联合生态调查、1次红树林野外联合调查。获得了大量野外样品和视频数据资料。同时,海洋三所还为两国培训技术人员34人次,发表论文11篇。

  这些调查与成果为研究海滩海岸第四纪环境演变和海岸演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红树林湿地的固碳能力及对气候变化的调节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除此,海洋三所还协助合作方建立了海洋珍稀哺乳动物(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数据库,以提高其在海洋珍稀濒危物种的调查、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合作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海洋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范例。

  2016年,“中国—东盟海洋公园生态服务网络平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通过研讨、培训和现场调研,促进海洋公园网络的形成。

  “时至今日,已有7个海洋公园及海洋公园选划区加入本示范研究项目。我方科研人员赴东盟国家顺利完成了8次海洋公园示范区多专业联合生态调查。”顾海峰说,今年4月,中国—东盟国家海洋公园生态系统管理国际研讨会在厦门开幕,与会各方就海洋公园建设与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共享“中国经验”

  丰硕的成果源于深厚的科研基础。多年来,海洋三所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和人才集中的优势,在滨海保护、沙滩修复、无居民海岛保护、珍稀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这也为其对外开展海洋生态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中,海洋三所海洋生物与生态实验室参与承担了大部分联合调查任务。“目前实验室共有10个课题组,研究领域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热带—亚热带海域典型生态系统、海洋污染生物生态效应、海岸带生态保护及生态系统管理等。”该实验室副主任黄浩说,为了做好联合调查,各个课题组抽调精干力量全力以赴,涉及专业学科之广、使用设备仪器之多均是前所未有的。

  今年5月和8月刚参加完马来西亚、泰国联合调查的顾海峰等人,12月将再次赶赴泰国,这也成为大多数科研人员频繁出海执行调查任务的真实写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东盟国家海洋调查技术和装备有限,许多先进仪器设备只能从国内携带。加之每次联合调查时间短、任务重,对科研人员来说都是一种不小的考验。

  陈彬说:“开展联合调查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多学科攻关找到影响当地海洋环境的最突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借助培训等技术援助,切实提升合作方的科研水平。”

  凭借自身深厚的海洋科研积淀,海洋三所不断拓展深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海洋科技合作交流,海上“朋友圈”越来越大。近期,海洋三所又与缅甸签署了备忘录,围绕海洋生态监测调查展开合作;11月,海洋三所还将与斯里兰卡签署合作文件,进一步深化双方交流合作。

  “通过一系列海上合作,海洋三所不仅密切了与东盟国家海洋管理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保持了频繁而良好的互动,还加深了中国同东盟国家人民的友谊,赢得了相关国家的赞誉。”陈彬告诉记者,未来,海洋三所对外合作将逐步拓展至东盟9个沿海国家,交流合作的方式和领域也将越来越广泛,为“一带一路”的务实合作做出应有贡献。

标签:海洋三所;科研人员;珊瑚礁;东盟国家;红树林;印尼;海洋责任编辑:孙璐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