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嘉兴:城乡融合绘新景

发布时间:2018-12-10 06:47:47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戴纯青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从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制订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到被列为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再到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改革开放40年来,红船起航地嘉兴在城乡一体化中敢为人先,书写了一份协调发展的亮丽答卷。

  “让乡村成为城镇的花园,城镇成为乡村的厅堂。”走进如今的嘉兴,城与乡如一枝并蒂莲,两处各芬芳:一边是千里沃野,一边是高楼广厦;一边是美丽乡村承载起“大景区”“大花园”的梦想,一边是中心城市品质功能加速升级。在嘉兴,城市文明与乡村风情深度融合,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全面繁荣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正加快形成,一幅互动共融、共存共荣、并驾齐驱的动人图景跃然纸上。

  数读发展

  40年,嘉兴划出了一条鲜明的城镇化发展曲线。上世纪80年代初,嘉兴城区人口为11.4万人,建成区面积仅为7.7平方公里;到2017年底,嘉兴市区城市建成区内的城区人口约83万人,建成区面积约126平方公里。1980年,嘉兴全市人口城镇化水平仅为11.8%,2000年,这一数字增长到了38%。而到2017年底,嘉兴已有64.5%的人口实现城镇化。

  40年,嘉兴在田园中收获希望。截至去年底,嘉兴市年经常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已达72.5%,并已全面消除年经常性收入5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

  40年,嘉兴城乡之间,渐行渐近。2017年,嘉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5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36元,收入比1.69:1,继续保持全省最低,同时,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4年居全省首位。

  时代回眸

  走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之路

  “40年前,一天三顿,米饭管够,就是我们庄稼人的梦想。”盛起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海盐县于城镇吕家村村民朱沈良忍不住感叹。在他的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末的嘉兴农村,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农村一样清贫。

  当改革开放大潮涌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让嘉兴农民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然而站在宁静田埂上眺望,不远处的城市正在喧嚣中飞速成长,城与乡之间,依然有着一道无形的墙。

  如何越过这道墙,让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向“一元结构”的转化?作为全国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最早的区域之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迈进,嘉兴早早做好了准备,每一步都走得坚定又有力:

  时针回拨,2003年,“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写进了“八八战略”,把嘉兴打造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的城乡一体化先行之地,成为此后嘉兴历届市委、市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我市将城乡一体化确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

  嘉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第一次跃居全省首位是在2004年,这一年是嘉兴城乡一体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一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专程到嘉兴蹲点调研,认为嘉兴有条件成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也正是在那一年,中央、省委和市委分别以1号文件的形式,明确把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同时,嘉兴成了全国第一个制订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地级市。同样是在2004年,嘉兴市开始全面推行“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实施城乡“就业政策、招聘市场、服务制度、用工管理、社保体系”五个统一,消除城乡就业的各种政策壁垒,实现城乡平等就业。

  2008年,是嘉兴统筹城乡发展的“拐点之年”,这一年我市制定出台了《嘉兴市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行动纲领》、《关于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等,并被列为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开展了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十改联动”,在全国引起关注,由此,嘉兴城乡一体化开始从硬件的无缝对接向制度融合迈进。

  近年来,嘉兴统筹城乡发展的“鼓点”愈来愈密集:2013年,嘉兴委托浙江大学开展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五年绩效评估;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节点枢纽,2016年,嘉兴在全省率先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70个小城镇列入整治计划,成为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的重要抓手;2017年,嘉兴专门制定实施了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四个行动计划”;2018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动之年,今年6月,嘉兴市出台了《关于坚定不移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地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2年,建成10个乡村振兴示范镇、100个示范村、1000个示范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0元……

  城镇繁荣、乡村美丽,翻过一页又一页编年史,嘉兴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改革发展成果城乡共享,具有嘉兴特色的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之路。

  迈向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

  临近天文大潮期,一大批游客涌入位于海宁市丁桥镇新仓村梁家墩,观潮水、吃缸肉、住民宿……这个“网红村”里,“村党总支全面引领,公司运营管理,村民自主经营”的乡村旅游新模式红红火火,靠着这棵“摇钱树”,当地不少农户把自家农房改造成为餐厅、民宿、咖啡厅,腰包越来越鼓。在嘉兴,这样的村庄不止一处,从秀洲区新塍镇的潘家浜,到南湖区凤桥镇联丰村的王祥里,再到平湖市新仓镇三叉河村、嘉善县姚庄镇北鹤村……去年,嘉兴首批15个村庄跻身省3A级景区行列,其中许多村庄的年接待游客量都在10万人次以上,美丽乡村全面激活了乡村美丽经济,绿水青山变成了真金白银。

  “滴滴!”早上8时,375路公交满载着早高峰通勤赶路的居民,准时驶出秀洲区王江泾镇虹阳公交枢纽站。这条已开出5年的公交线路看似平凡,却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它是全省首条镇村公交标准化线路,是嘉兴将城市公交延伸到乡村的一个里程碑。目前,嘉兴作为镇村公交服务标准化国家级试点地区,全市792个行政村已经实现“村村通公交”,城乡公交一体化率和乡镇夜班公交覆盖率均达100%,全域公交比例达到99.4%。

  “没想到这么专业的书,在家门口就能与市里的图书馆通借通还。”家住南湖区余新镇农庄村的小吴兴冲冲地从村里的农家书屋抱回了一套《数控机床设计》。为了让更多农民能看书、看好书,我市率先探索了“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并在全国得到推广。农家书屋往往是农村文化礼堂的“标配”,截至2017年底,我市已累计建成559家农村文化礼堂,2017年全年开展了教育教化、家德家风、文化文艺等活动3.5万余场,极大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小区里小孩子很多,‘僵尸车’停在人行道上,也是一个安全隐患……”前不久,桐乡市高桥街道越丰村举办了一场“板凳法庭”,高桥街道司法所、越丰村调解主任、村道德评判团组成的调解团你一言我一语,结合法律法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半小时内就化解了一个邻里纠纷。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三治融合”正是从这里起步。5年来,“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在嘉禾大地上逐渐形成。

  绘就城乡共享的美丽底色,建好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平台,唱响独具特色的区域品牌,深化城乡融合的改革机制,推进“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背后是嘉兴城乡协调发展的坚定步伐。根据浙江省统计局2005年以来每年发布的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评价报告,嘉兴城乡已进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

  站在城乡融合发展的百尺竿头,嘉兴正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砥砺前行,全力奏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复兴升级版的农耕文明、打造世界级的诗画江南、建设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

标签:嘉兴;城乡;乡村;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责任编辑:陈秋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