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瓶窑大桥,步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后的里窑老集镇,一个独具风情的文旅街区呈现在眼前,玉雕、纸伞、制陶……一间间非遗空间内展示着当地特有的非遗技艺与文化。然而,一年多以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曾经,在里窑老集镇随意行走,几乎每条小街小弄都能见到玉雕作坊的身影。但因为规划、经营都毫无“章法”,这些小作坊出现了“低散乱”的症状。借由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契机,余杭区瓶窑镇对里窑老集镇近30家“低散乱”小作坊开展整治,并配合整治工作进行拆后利用,全面深化针对“低散乱”的长效管理。
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瓶窑通过“清网行动”攻坚战,全面完成“低散乱”企业(作坊)摸排点位销号。随后,瓶窑镇出台“低散乱”企业(作坊)淘汰工作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拆后利用、理顺机制、加强宣传等方式巩固前期整治成果,确保“低散乱”不反弹不回潮。
为防止已整治点位出现“低散乱”反弹现象,瓶窑镇合理规划利用拆后、整后空间。部分村庄内土地改建成为口袋公园、健身场、公交站,不仅消除了环境和安全隐患,还成了当地村民休闲憩息的好去处。同时,“低散乱”整治办联合派出所、大联动、市场监管、经发办等部门积极清理“空壳企业”,清退“僵尸企业”,并结合城镇发展规划引入污染小、效益高的文创类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凸显城镇特色。
为压实责任、细化分工,瓶窑镇建立日常巡查机制,将“低散乱”企业(作坊)巡查纳入网格管理,明确了三级处置机制,完善村社、“低散乱”整治办、大联动办联合执法的工作体系。同时,瓶窑镇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做好联审联批,严控准入关,在源头上杜绝产生低效企业。
“让广大群众真正了解到‘低散乱’整治的意义,才能真正杜绝反弹、回潮现象。”瓶窑镇经济发展和市场监管办公室副主任朱懿峰介绍,通过组团联村、周三夜访、党员固定活动日、民情恳谈会、网格议事会、房东或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瓶窑镇大力开展入户宣传和民主协商,最大限度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各村社将“低散乱”整治和长效防反弹措施纳入村规民约,致力于形成群防群治的广泛共识。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