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方星梁 吴青青)义乌,是世界闻名的“小商品之都”,是世界上最长的中欧班列(即“义新欧”班列)重要枢纽城市。
改革开放后,义乌提出并且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实现市场兴旺、百业繁荣。
曾经的义乌,是一座土地贫瘠、生活困苦的传统农村小镇;如今的义乌,是一座经济活跃、物质富裕的国际商贸城市。
然而,小城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接续村庄”——作为“城市的尾巴,农村的龙头”,却是规划粗放、管理失序,相当程度上存在着环境脏、秩序乱、景观差现象,成为经济转型、生活提升的一大瓶颈。
怎么办?
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重大决策:决心强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小城镇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质量,决不把“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社会。
想,都是问题;干,才有答案。义乌人以“铁肩担道义”“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担当,毅然决然,提高标准,明确提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2016年底,义乌市吹响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号角。
义乌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依托精品城市创建,联动美丽乡村建设,与和美乡村建设并驾齐驱,“三箭齐发”,以全域美丽为目标,加快推进“两美”义乌建设。
经过两年多的整治行动,义乌广大干部群众,以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豁得出来、危急关头顶得上去的精气神,实现了城镇凤凰涅槃的美丽嬗变,织就了一幅当代“清明上河图”——2018年11月底,列入省考核的“9+2”个城镇,全部通过了省级考核验收。
整治行动经验获得了上级充分肯定、得到了广泛推广。比如说佛堂镇“文明锁”劝导车辆停放做法、上溪镇的“线乱拉”整治模式、后宅街道“二十天工作法”攻坚破难……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有分量的实践素材。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存在的问题是整治行动的导向,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则整治行动的目标。这是两年多来所有参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党员干部讲得最多的话语。
从义乌东北的苏溪、大陈、廿三里、后宅,到义乌西南的佛堂、上溪、赤岸、义亭、城西,人们发现,大街小巷整洁了,房屋天际线清爽了,沿街立面漂亮了,交通秩序改善了,街头绿化增多了……城镇的颜值大大提升!
不仅如此,由于文化内涵的挖掘、城镇功能的增强、各种活动的组织,城镇魅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天蓝、地绿、水净……成为和美义乌所追求的新时尚;宜商、宜居、宜游……是商城百姓所自豪的新名片。
风云激荡,新时期气势磅礴;心潮澎湃,新城镇气象万千。
闻名世界的义乌,以勇于创新的气概,抓住全国首批城市设计试点机遇,以大规划、大创新为手段,推进大整治、大提升,全力推进小城镇“华丽转身”“凤凰涅槃”。
大规划:“三箭齐发”建设美丽义乌
义乌市按照“两个高水平”要求,“创新发展义乌经验、干在实处再谋新篇”,高瞻远瞩,全市小城镇整治、精品城市创建、和美乡村建设并驾齐驱,“三箭齐发”,加快推进“两美”义乌建设。
基于城镇一直以来是美丽义乌建设短板的现实,义乌市委、市政府自我加压,明确提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整治目标,全面铺开、循序渐进、分类推进、突出重点,补齐小城镇发展短板,强力打造美丽城镇,推动生产、生活、生态高效融合。
于是,义乌市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放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浙江“大花园”高度,打响整治行动攻坚战,以大规划引领大整治,提升小城镇、构筑大平台、打造新引擎,努力推进小城镇“华丽转身”“凤凰涅槃”。
以规划设计引领、卫生乡镇创建、“道乱占”治理、“车乱开”治理、“线乱拉”治理和“低散乱”块状行业治理等6个专项行动为重点,全面细化落实“一加强、三整治”(即加强规划设计引领、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整治乡容镇貌)23 项工作任务。
高位规划是义乌整治行动规划的显著特点。立足于市域总体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定位,义乌市全面编制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做到“全市一张图画,点点异彩纷呈”,实现整治行动规划全覆盖。
突出专业性则是整治规划的第二大特点。义乌市及时编制了交通整治专项规划、“线乱拉”整治等整治行动专项规划,成为浙江省首个全部完成交通整治专项规划县市;上溪镇成为浙江省首个完成“线乱拉”治理专项规划的乡镇,引得各地纷纷前来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义乌市把上连中心城区、下连各个村庄的镇街,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节点,高标准编制城镇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融合规划,引领镇街、农村老旧房屋拆迁改造、有机更新、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
为提升规划水平,义乌市组建了规划、建筑、市政、卫生、环保、文化、线路等领域158位专家,建立专家库,并推出“驻镇规划师”机制,提供规划设计审查、整治技术咨询、项目现场指导等服务,统筹规划优化、管理、监督三大环节,全面提升规划引领水平。
正是这些特点,义乌的规划获得了上级充分肯定。佛堂、苏溪、大陈、赤岸、大陈镇杜门村等5个整治行动规划被评为省级优秀规划方案。
也正是优秀的规划,义乌市的整治行动,坚持做到了“有项目必规划,无设计不动工”。截至目前,全市共规划确定整治项目502个,已经完成项目451个,完工率达90%,资金总投入达到42.2亿元。
大创新:“十大模式”推进整治行动
敢于创新,一直是义乌走在前列的法宝。
6万名党员身穿鲜艳的“红马甲”,带头冲锋在整治行动一线。“党建+群团”“花甲带儿童”“小手拉大手”,城乡齐发动,工会、团市委、妇联、教育局等多部门,紧跟紧随,共推整治。
回顾两年来,义乌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谋新篇、立潮头、走前列,至少创建了“十大模式”,攻坚破难,治理“车乱开”“线乱拉”“道乱占”“物乱堆”“摊乱摆”“牌乱竖”“墙乱贴”“房乱建”等现象——“领导干部街长+老板街+洋街长”治街模式、“二十天工作法”攻坚破难模式、“红黄旗”工作推进模式、“七个一”“梦工厂”“低散乱”治理模式、“四个平台微治理”科技管理模式、“12分制”记分管理模式、“文明锁”“连心锁”“车乱开”治理模式、公共厕所“综合体”建设模式、“小黄狗”垃圾治理模式、民间资本激励投入模式等。
这些模式,各镇街又创新衍生出许多工作方法。比如,佛堂镇四个平台建设中,与“最多跑一次”改革结合起来,将国土、安监、派出所等20个部门归并入指挥体系,群众只需拨打一次“85396150”,专人专线服务反馈。后宅街道的“红黄旗”工作法:每个月环境评比,优秀者、不及格者,分别授予“红”“黄”旗;并将“红黄旗”做法从农村向企业厂区等领域延伸。
两年来,全市小城镇“上改下”整治145.06公里,架空线路梳理1472公里,入户线整治40792户;完成新建停车场95处,新增停车泊位34779个;启动精品街改造23条,立面改造105余万平方米;建成小微园区15个,改造升级企业1697家;新建街头绿地74.9万平方米。
这两年的整治行动,义乌干出了样本、做出了经验、冒出了先进。在11月份全省总结出的189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经验模式汇编中,义乌就占据了10条,居全省各县市首位。
上溪镇、城西街道等评为金华市级整治样板;佛堂、义亭、赤岸以及赤岸镇的尚阳村,被评为省级样板。后宅街道因为攻坚破难力度大、整治行动特色明、形象塑造亮点多等因素,而被上级确定为“免考”镇街。
大提升:“两线联动”
再创城乡辉煌
迈入新时期,义乌市进一步明确城镇定位,梳理小城镇整治行动与乡村振兴工作关系,始终坚持“民生为本”理念,扩大整治外延与深化整治内涵“两线联动”,积极探索城镇与村庄联动发展新路子,构筑鲜明特色,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幸福味道”。外延上,以美丽城镇为关键节点、联动乡村振兴工作;内涵中,以文化建设为核心内容、联动文化品质提升。
佛堂镇根据实际情况,以“千年古镇”与“画里南江”为主纽带,确立全域整治理念,梳理了小城镇空间肌理,统筹小城镇风貌、产业等核心内容,描绘城镇发展蓝图,以高品位规划来提升整治品质,将佛堂打造成为有品质、有活力、有风情的新型城市。
苏溪镇借助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契机,以慢养龙祈精品线为基础,充分挖掘沿线村庄乐活运动、农耕传统等文化特色,以“孝义故里、光源小镇、诗意苏溪”为定位,以项目建设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精心改造镇区夜景灯光,全域“流光溢彩”,张扬特色。
后宅街道抓住10公里“德胜古韵”建设契机,以美丽城镇为龙头,对“德胜古韵”美丽乡村精品线曹村进行了整治,引进乡贤投资2.2亿元,开发“花间乐园”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农村+田园”产业综合体,城镇与乡村联动、塑造“德胜后宅”城镇品牌。
文化是整治行动中提升内涵的核心。各镇街都把文化内涵作为城镇品位提升的关键,全力打造有故事的小镇、有记忆的街区、有味道的院落。苏溪、赤岸、后宅等镇街纷纷举办文化研讨会,挖掘文化内涵、增添城镇底蕴。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小城市培育”试点以及“千年古镇、清风商埠”佛堂镇,发出了“江南名镇数佛堂”吆喝声,除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外,通过组织特色曲艺节目以及举办音乐节、民俗节等各项民俗文化活动,打造“宜居商贸城、绿色生态城、活力人文城”。
两年来,全市各镇街都在塑造着自己的特色文化:上溪的“云上之溪”山水生态文化、大陈的“耕、读、诗、茶”的文化、义亭的“红糖之乡、健康义亭”、赤岸的“醉美赤岸”健康养生文化、城西的“望道信仰”红色文化、廿三里的“拨浪鼓”鸡毛换糖文化等,基本形成了“一镇一品”文化形象,诠释“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
在整治行动中,新潮时尚的城市风情、淳厚真诚的乡村基因,个性张扬的创业激情、绿色恬静的田园诗意,贯通、融汇,颜值、内涵双双获得大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获得大大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展开了新画卷。
“近者悦、远者来”,各镇街彰显新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眼光。他们争相“栖枝”“落巢”,追求生态、恬静、自由、随意的生活……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