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这些天,吴兴区东林镇东方村的红灯圩家庭农场里已是一番忙碌的景象。 48岁的安徽滁州人王从武是农场的负责人,当天一大早他和团队成员正在田里忙着收莴苣。
虽然在村里待了半年,但老王究竟怎么种菜,附近的邻居道不明,可一提到老王,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他爱收羊粪”。
今年,老王用原产地福建的种子在农场种出了优质莴苣,拿到杭州市场卖,价格竟然是福建产品的2倍,这还真与“收羊粪”息息相关。
走进农场,300多亩地上支着一栋栋崭新的蔬菜大棚,棚内架着一组组喷滴灌设备。一支支鲜翠欲滴的莴笋被从地里拔起,一筐筐摆着,等待分拣装车。
“150亩的莴苣已经陆陆续续上市了,现在平均每天发6000斤莴苣,过了元宵销量还要翻几倍。”成员汪庭贵说,自家莴苣好卖又卖好的原因就是因为“接地气”。
“别看用了大棚,那是为了调节‘小气候’,棚内不用加热设施,白天通风,晚上‘关门’。基本随着蔬菜自由生长,所以莴笋我们只种两季。”汪庭贵走进一个棚,摸了一把土上来,“你看,施了传统的农家肥,这些土多好。新办法和土办法我们都用,用时髦的话说:绿色种菜!”
为了让土地“还原”到最好的状态,老王他们就到处收集农家肥,基地周边一带的羊肥不够用,还从外头买,光土壤改良的费用每亩已花了近4000元。“有机改良要花很长时间呢,起码三年吧,这才刚刚开始,所以我们把家也安在基地旁了。”王从武说。
土地“伺候”好,蔬菜长得棒。基地去年国庆节种下的第一批莴苣,今年初刚运到市场就被抢光。老王说,现在他到杭州市场卖菜,不用多吆喝,“刷脸”就行。“搞农业离不开环境的。村里的环境确实不错,这也是我们选择在这里发展的原因。基地种菜直接用外河里的水,水质不错啊!”汪庭贵是团队里年龄最大的,种菜他很有经验。
镇上的农业干部钱宝荣正巧也来了,他要和大家商量基地灌溉系统升级的事。老钱说,这里原本是废弃机组所在地,如今经过改造整理变成了连片的沃土,加上这些年东林水环境不断改善,这些都与老王发展生态农业的动作不谋而合了。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