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在南通狼山国家森林景区滨江公园拍照的游客。
2月28日,中央创新区紫琅湖。对岸正在建设的是南通市科创和会展中心。
【南通故事】
提升硬环境:变“生态沦陷区”为“江海明珠”
市委书记张兵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提出营商环境的“北斗七星”格局,主要包括城市、综合交通、产业平台三个硬环境,以及政务服务、金融生态、人才创新、平安法治四个软环境。
提升硬环境,南通近年大动作频出。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工程就是其中一个“大手笔”,足以浓墨重彩地写入南通城市建设史。
万里长江入海处,江海平原一马平川,五山拱江而立。居中的狼山,尽管海拔才109米,却被称为万里长江奔流入海“第一山”,漫步其中可见林木苍翠,登临山顶可观江流浩荡,江风海韵,美景如画。正因山川形胜,南通先贤张謇百年前经营南通城时,就将这里规划为城市的“花园及风景区”。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年前,这里还是脏乱差最为集中的“生态沦陷区”。由于“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在这里交汇,这一区域曾是临港产业发展的黄金地段,过去,工艺落后、能耗污染大的工厂遍布,各类散货码头、钢结构厂林立,还散乱分布着不少农房、违章建筑……这导致南通虽然地处江海通达处,却“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脆弱的生态环境一度使城市建设陷入窘境。
2016年12月,就在提出要建上海“北大门”之后仅仅1个月,南通就大手笔启动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工程,提出“既要建好黄金水道、黄金水岸,也要打造绿色走廊,彰显大江风光,推动五山及沿江地区更高质量发展”。
“这个大工程是南通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举措,也是‘还山以林、还江于民’的民生工程!”南通市五山及沿江地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张栩龙说。
事实上,对于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质,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五山及沿江地区,沿江岸线约14公里,这里上游是正在建的沪通大桥,下游是已建成的苏通大桥。对于南通来说,在这里建设一个“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城市绿肺”和“生态客厅”,无疑是擦亮了面向上海的窗口,筑牢了接轨上海的桥头堡。
“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工程之大令人咋舌,推进力度之大更令人惊叹!南通市委、市政府调动几乎所有部门参与其中,为工程推进保驾护航。拆违、城中村拆迁安置、企业搬迁、土地征收、工程建设几乎全线同时推进,短短两年,整个地区共拆迁“散乱污”企业203家,清理整治“小杂船”162条,退出港口货运功能,长江岸线腾退并修复5.5公里。
记者到访时,这里的大规模景观建设初具形象,已经开始呈现一派水绿相融的美景。江海交汇处,五山拱立,松林夕照,亭台楼榭,绿道蜿蜒,这里已成为南通市民休憩游玩的绝佳场所,这颗“江海明珠”成为通城的一张亮丽新名片。
“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先贤张謇的百年梦想今朝谱新篇。去年10月,南通正式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与此同时,五山地区成功获批国家级森林公园。一年“双响”,撬动了一座城市的绿色蝶变!
打造软环境:“不见面审批”VS“最多跑一次”
在营商软环境上,嘉兴通过多年努力,已经打出一把好牌:政务服务方面,“最多跑一次”改革领先快跑,在全国率先开展行业许可“一证化”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无差别全科受理”、企业开办“一日办”;金融生态方面,嘉兴连年全省领先,正打造长三角金融生态环境最优市;人才创新方面,嘉兴作为G60科创走廊节点城市、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平安法治方面,嘉兴连夺“平安鼎”、“长安杯”,正努力打造中国最平安城市……
而在江苏南通,当地政府同样不遗余力提升软环境,“不见面审批”就是南通的一张金名片。
在南通政务中心办事大厅内,随处可见一台台自主办理服务终端设备。在港澳台签证办理处,只见一位市民轻点指尖,按照机器提示一刷身份证,就可以自动填表、自动比对信息、自动审批,自主缴费后,设备就立马吐出了相关证件和材料。办事市民对此很满意:“这只要来一次,直接二维码支付,效率提高了很多,非常好!”
来到办事大厅不用排队,在机器上自助办理,这只是南通“不见面审批”的一种形式,而另外一种“全程不见面、不跑腿”的审批则更为方便。据了解,去年年底,南通正式上线“南通百通”APP,实现1400项政府服务指南在线查询、295项审批服务事项在线办理,涵盖社会保障、健康服务、交通出行等方方面面。市民随时随地,轻点手机,就可以提交申请,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也同样可以通过手机受理,第一时间完成审批。
南通市公安局行政服务处处长徐峻峰现场就完成了一张超限运输证的办理。他用手机点击进入平台,5分钟就完成了审批程序,电子证书立刻就传到了申请人手机上。据介绍,平台上线运行以来,该部门已累计签发电子通行证50.7万张,电子“三超证”23万张。
“以办‘三超证’为例,‘不见面审批’除了节省申请人来回往返的时间,还节省各种费用,一年20多万张‘三超证’,就能节省2000多万元资金。”南通市行政审批局副调研员剑峰介绍说。
让市民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打造指尖上的政务服务,实现行政审批“提速、增效、降本、惠民”,南通一直奔跑在路上。到目前为止,市级50个部门的六大类预申请事项中,95%的事项都能实现“不见面审批”。
企业也从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南通近年高效推进“3550”改革,重点聚焦企业“痛点”,通过改革实现“企业3个工作日内注册开业、5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权证、50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目前,南通已实现企业名称登记“全程电子化”,不动产登记“一人受理”,重大项目建设“信息共享、并联审批”。
营商环境的全面加速优化,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去年,南通市级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设立开办4177家,目前已实现“3个工作日内完成企业开办”的覆盖率达95%以上。
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助推南通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过程中跑得更快。去年4月26日,南通专门在上海举行高质量发展环境说明会,邀请沪通两地政商各界近1500人参会。会上签约的39个重点投资合作项目,总投资高达730亿元。
【嘉兴启示】
坚决打好“北斗七星”组合拳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吸引力、就是竞争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内涵之一,就是要携手共同打造更优的营商环境,使长三角成为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而在城市之间,无论是错位竞争,还是优势互补,要实现更好发展,比拼的也是环境。唯有营商环境相互匹配,才能更好地协同创新、合作共赢。无论是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江苏的“不见面审批”,还是上海提出的“店小二”精神,无不着眼于此。
对于嘉兴来说,既无地域空间之大,也无资源禀赋之优,能够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把营商环境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打造。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优势,跑在了前列。但以“对标国际、国内一流、长三角最优”的眼光,嘉兴还有不少差距。对标来看,长三角城市各有优势,互相学习借鉴的空间还很大。比如南通大手笔打造中央创新区、加密跨江通道、实施生态修复、推进“不见面审批”的创新举措,都能给予我们深刻启示。对标先进、虚心学习,高手切磋、良性互动,努力把长板拉得更长,认真把短板尽快补好,这是嘉兴不断走向“最优”的关键所在。
当下,围绕“北斗七星”格局,嘉兴已经划定行动路线图,例如:打造一流的综合交通环境,以交通领先巩固区位优势、厚植发展优势;以“百年百项”和“十大标志工程”为主抓手,打造一流的城市宜居环境;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减权、放权、治权,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率等等。
改革无止境,奔跑无终点。锚定“最优”,就要下定“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大决心,铆足“提了哪壶开哪壶”的大干劲,攻城拔寨、创优争先,坚决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