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2日讯 当村民百姓“靠山吃山”的土地,成为一草一木皆不能动甚至游客也不能进去的自然保护区,如何平衡其中关系?这是自然保护区必须面对的问题。
两天一夜的采访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有赖于保护区工作人员多年的坚守和孜孜不倦的宣传及知识普及,生态保护赢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清凉峰管理局局长童彩亮说,这些年来,管理局一直挨家挨户给周边住户派发传单,呼吁不要进入保护区的缓冲区和核心区。同时,保护区对村民的生态公益林进行分类补偿,力度之大领先全国。慢慢地,现在村民都有了保护的自觉。
采访中,我们听到一个故事,童玉村一个石匠老伯,曾经会花上三天时间,将一块坚硬岩石敲碎,只为掏出一只乌龟出来卖;但现在,也是这位老伯,发现有人偷偷在保护区里抓蟾蜍,会第一时间告诉保护站。为什么?这位老伯用蹩脚的普通话和我们解释:“生活变好了,也就想通了,还是要给子孙后代留点东西。”
生态之美,反哺于农村经济发展,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在不突破生态红线的前提下,依托清凉峰这张金名片,保护区外围的民宿、农家乐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2013年,5户农民利用闲置的房间尝试接待江浙沪方向来游玩、避暑的游客,做起了农家乐的雏形,那时候仅有60来张床位,年收入20万元左右。两年后,保护区周边的农家乐数量达到了56家,去年则增至近100家,净营收也达到了770多万元。
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就在政府部门和一群怀抱初心的“守鹿人”的共同推动下,一切水到渠成。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