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小雨,车子从江山市区出发,半小时后抵达张村乡。继续深入,山路蜿蜒曲折,沿途绿植葱郁,两侧岩壁间藓类、蕨类植物生长茂盛,每隔一段,便见瀑布飞花泻玉……
约一个小时后,一栋蓝白相间的房子映入眼帘,车子被拦在白色栏杆前,位于双溪口村高滩自然村的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深坑口管理站到了。
管理员刘芝坤和吴康伟早早在门口相迎,碰巧,巡护员廖芝坤、刘光照刚刚巡山归来,另有两位巡护员,在家轮休。
深坑口管理站的两位管理员、四位巡护员,都是双溪口村人,他们早年下山搬迁,去年年底,不约而同选择回到村里,参与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工作。
从砍山林到护生态
双溪口村位于江山市东南端仙霞岭山脉,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境内流域长30公里,全乡山林面积13.3万亩,人均30.3亩,而水田面积只有922亩,人均仅0.21亩。
“山多田少,我们山里人自古靠山吃山。”刘芝坤生于1970年,自他有记忆起,当地人以砍伐树木为生。刘芝坤从事木材生意,同时持有狩猎证,生活富足。“几起几落,最好时,年收入有30多万元,最差时,也亏了不少钱。”
本世纪初,江山市全面规划生态公益林建设,双溪口开始严格管控木材砍伐。同一时期,江山市开始实施下山搬迁工程。
挣脱了大山束缚的搬迁户,通过办厂、经商、来料加工、外出打工或就近打工等,拓宽增收渠道和发展空间。2010年,刘芝坤下山搬迁到长台镇,木材生意规模逐年减少。
2013年,双溪口乡并入张村乡成为行政村。如今,双溪口村常住人口不到100人。
2016年5月,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获批建立,双溪口村32000亩山林划入其中。
2018年,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双溪口村建立深坑口管理站,刘芝坤主动报名参加。“我还是更喜欢山里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终,凭借对当地地形和野生动物的了解,他从30多个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深坑口管理站的管理员。
每个人都是生态宣传员
“2019.1.30,阴,上午9:45,江山中学一行五辆车、师生共23人意欲前往洪岩顶江浦县委旧址举行新年登高。向管理局汇报同意后放行,并提出相关要求。下午4:43出山,经检查,没有违规带走保护区任何东西。巡护员沿线巡护,情况正常。”
“2019.4.5,小雨转阴。早上6:06第一辆车进入,7:20以后开始增多,全天有32辆车,122人进入……因节前就开始宣传清明期间,保护区内上坟不准点香烛、烧纸、放炮,很多农户只带了花卉,不知规定的农户带来的违规用品被暂扣……少数人员表示不理解……甚至有个别女的都哭了,但规矩不能改,经耐心劝说后,都配合工作……四名巡护员全部提前到岗。”
自今年1月到岗以来,管理员吴康伟在值班日记上详细记录着每一天的日常工作。“宣传教育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很多老百姓起初没有生态保护意识,经过我们反复强调讲解,大多支持理解。”吴康伟说,周边住户不到100人,大多数是熟悉的乡邻,沟通起来也很方便。
宣传生态保护,对吴康伟来说并不陌生。2005年,他担任东积村(现为自然村)村支书,便积极宣传生态保护理念,并带领村民种植猕猴桃。
“2009年,我下山搬迁到碗窑乡凤凰村,仍常年往返与碗窑和双溪口间,持续发展村里猕猴桃产业,2011年,全村种植猕猴桃800多亩,是江山市猕猴桃种植专业村。”吴康伟说,这几年,由于缺乏劳动力和日常管理不到位,原有的猕猴桃产业逐年萎缩,不过,他还是时常回来走走。
“得知保护区招募管理员,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这是我们江山唯一一个森林生态和动植物保护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当地人,我们有责任为其尽到义务。”吴康伟说。
情怀与危险并存
在双溪口,两名管理员长期驻扎管理站,每人每月有四天休息;四名巡护员,两两一组,一周换一次班。
“选择回来工作是一种缘分吧,我大半辈子都是靠山林为生,早年做木材生意,后来当护林员,现在又拿生态公益林补偿,”巡护员廖芝坤家有上百亩生态公益林,每年仅生态公益林补偿款和保护区租赁金就能拿到上万元。
“还是山里空气好,待着也舒服,我愿意回来工作。”巡护员刘光照,下山搬迁到四都镇,是几人中,家离工作地点最远的一个,为此,他专门在村里租了一间农房,轮到他值班时,便住在村里。
“巡护山林一般走林间道路,我们当地人通过标记,一般不会迷路。”巡护员廖芝坤打开手机上的轨迹导航,上面显示着每一天的行走里程,14.5公里、13.7公里……轨迹蜿蜒曲折,却很少重复。
“同巡护工作相比,每次去取红外相机储存卡,危险性更大。因为不少红外相机处于丛林深处,根本没有路可走。”廖芝坤讲起一件惊心往事。
上月,他同巡护员刘光照、管理员吴康伟前往保护区核心区取红外相机存储卡,尽管身着长衣长裤,脚蹬长靴,一路上倍加小心,还是险些被毒蛇咬。“我光顾着脚下了,未曾想到,一条竹叶青卷在树枝上,从我头顶‘飞过去’,我再犹豫一下就中招了。”提起这段经历,廖芝坤仍然后怕。
记者注意到,管理员和巡护员裸露的小腿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疤痕,多数为毒虫所叮咬。
记者手记
完成采访后,记者随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科长余著成前往更深处的龙井坑,山路仅供一车通行,异常颠簸,停车后,还需要步行一段距离。“这条路还要垫平拓宽,不仅方便巡护员工作,也为森林消防提供保障,此外,也方便里面的住户出行。”余著成介绍,在龙井坑,常住人口只有6位。
在龙井坑溪畔一栋白色民房前,我们停下脚步,余著成说,他们已经租下这栋房子,准备在这里建一个管理站,便于巡护员中转休息。
返回途中,在两座大棚前,我们再次停下脚步,“这里是伯乐树科研基地,计划用于伯乐树培育,同时也种植浙贝母等药材,未来与当地农户合作种植,增加当地村民收入。”余著成介绍,下一步,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认真落实社区共建共管工作,注重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帮扶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的群众,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社区群众得实惠,使保护区建设和群众生活和谐发展,从而推进保护区建设。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