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宁波日报》报道,日前,在奉化长汀云庐建筑工地,一种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陶粒发泡混凝土砌块被大量应用。这种新型墙体材料由河底淤泥、建筑渣土、粉煤灰等建筑废弃材料制成,质量好、节能保温,还能节省15%至30%的成本。据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积极探索建筑垃圾环保利用新路径,用建筑废弃材料生产墙体材料的企业已有44家,每年消纳建筑垃圾645万吨。
“小”垃圾影响大环境,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正普遍遭遇“垃圾围城”之痛,可谓警报不断。与此相对应,垃圾分类的宣传逐渐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也正因为如此,笔者读到这则新闻时才感觉眼前一亮,进而充满期待:被人嫌弃、无处堆放的建筑垃圾如今成了“香饽饽”,不正昭示我们“点废成金”的垃圾资源化利用大有作为吗?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从经济效益上考量,大力发展垃圾经济,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都显得尤为重要。从国际上来看,垃圾回收及其再生产的资源化、产业化、市场化进程正不断加快,垃圾经济呈现出生机无限的良好局面。作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垃圾循环利用率在65%左右,大多数垃圾填埋场已关闭,其废品回收行业在技术进步和原材料价格升高的双重利好推动下,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年营业规模超过1000亿欧元,成为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争相投资的行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无疑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更让人憧憬我国垃圾经济发展大有可为的美好前景。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国内垃圾经济的产业规模将在2000亿元到3000亿元,从投放、收集到运输、处置,垃圾分类领域全产业链上都有创业机遇,可谓处处是商机。
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的突破推进垃圾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望引发一轮全新的产业革命。各类垃圾污染环境、侵占土地、传播疾病,危害着实不小。只有科学处置,合理利用,才能真正做到趋利避害、点废成金。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地方已逐步摆脱对垃圾实施填埋、焚烧处理的路径依赖,积极鼓励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的发展,大力倡导垃圾回收再生利用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宁波,44家企业巧借科技之力进行转型升级,将600多万吨建筑垃圾“吃干榨尽”,使之重获“新生”;在合肥,首座“餐厨垃圾资源利用站”在一些小区投入运行,经24小时的粉碎处理、脱水分离、高温加热和菌类发酵,餐厨垃圾成了可循环利用的有机肥料;在杭州崇贤,为了消除每年近万吨的茭白秸秆倾倒或焚烧乱象,政府引进相关生物科技公司开展项目合作,让茭白秸秆巧变羊饲料,不仅使秸秆得以有效回收,还让茭农得到实惠,可谓一举多得……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只要加大对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的支持力度,做到处置得当、利用得法,完全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变废物为宝物。
大力发展垃圾经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通力合作。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鼓励投资者开办以垃圾综合利用为核心的环保企业,并在企业用地、行政许可、证照办理、金融信贷、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政策引领和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培育和推动垃圾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垃圾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继续强化垃圾分类宣传的情况下,相关部门也不妨尝试奖励和引导的方法,对自觉实施垃圾分类的市民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让他们从垃圾分类中获益,从而增强参与的积极性。杭州余杭区良渚街道在23个小区开立“虎哥回收服务站”,对所有干垃圾进行“有偿回收”,按每公斤0.8元支付“环保金”,大大调动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社区居民平均参与率超过90%,单户家庭日均回收量为0.9公斤,真正做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大力发展垃圾经济,实现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不仅意义重大,而且生机无限,大有可为。
凡注有"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