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环保人士、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曾有21家环保组织在2007年共同发起了一个叫“绿色选择”的活动,呼吁消费者不但要关注商品本身,还应关注商品生产者的环境表现,号召人们用自己的购买权去影响企业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这是我国民间机构推动绿色消费的一个尝试,NGO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在这次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月31日,本刊专访了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我们不同于西方的环保组织”
1999年,马军的《中国水危机》一书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美国又出了英文版。从此马军在环保界声名鹊起。2006年5月,他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2006年6月,他创办了“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污染防治。马军也因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发布“中国水污染地图”,被评选为“2006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绿色消费的理解常常是笼统的,多数人以为是指购买节水龙头、节能灯、节能冰箱等对环境友好的产品。马军觉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还应再进一步。
“用节能产品肯定有助于低碳,但我国约有80%的电力用于工业生产,因为我们为全球市场进行生产和加工,所以,生产过程是否环保更应受到重视,光是老百姓节水节电还不够。”
马军说:“中国的环保人士要有自己的关切,因为我们是一个世界工厂,我们不能仅仅关心产品,也不能仅仅关心生态,在这片人口密集、受到环境污染威胁巨大的土地上,工业排放不仅给国民健康带来危害,对这片土地的可持续性也产生威胁,因而我们不同于西方的环保组织,必须要有自己的视角。”
正因为把目光盯在生产环节上,马军开始统计诸多著名商业品牌供应商的污染记录,最终形成了一个权威的数据库,并向全民公开这一数据库,用消费者的选择权去影响生产。他认为这样才是最有效的促进绿色消费的方式。
借助绿色供应链的杠杆
马军看到,许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耗高,效率低,其实改善的余地很大,但他们缺乏提高能效的动力。如何推动这些企业去改进呢?如果从消费环节倒逼回去,这个力量应该很大,但是难度同样很大。“你让消费者去买一个节水节电的产品都不容易,更别提要他去关注一个不直接相关的东西了,生产这个产品的地方可能离他几千公里,是否污染与他有什么关系呢?这就需要有一个有效的传导过程。”
那么,如何去传导?“我有一个数据库,里面有污染企业的名单,你要求消费者拿着名单到超市去一个个对——这个冰箱生产过程中有污染,那个啤酒企业有污染记录,那是不可能的。”
在解决这个难题时,马军想到了供应链,他倡导绿色消费,不是直接去找污染企业,而是去找大品牌企业。例如,沃尔玛这样的大品牌企业,它的供应商有一万多家,如果通过消费者推动沃尔玛去督促它的供应商,那么影响面就非常广了。
“有这么多的污染企业,要一对一解决是很难的,必须从绿色供应链这个杠杆下手。那些大品牌对外宣称他们的产品是绿色环保的,采购也是绿色环保的,我们的数据库如果显示他们的一些采购不是绿色的,公众知情后,就会给大品牌施压,如果压力够大,即使污染企业是一块顽石,通过绿色供应链这个杠杆,也可以把它撬动。”
所以,马军在2007年联合另外20家环保组织,发起了“绿色选择”活动,呼吁消费者关注大品牌的供应链是否绿色环保。
找到突破口以后,马军带领他的团队制定了比较详细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交给一些品牌企业,像通用、耐克、沃尔玛、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跨国公司。现在,沃尔玛每月都会定期将自己的供应商名单和马军的数据库比对,一旦发现有供应商在污染名单里,就会发信给供应商要求他们改进。
“绿色消费卡在公信力上”
不过,令人不解的是,普通民众在生活中却很难选择绿色产品,他们不知道标准是什么,标准可不可信。“我认为,这么长时间我国在绿色消费方面还没有大的进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认证体系不健全,到现在也还没建立起特别有公信力的认证体系。”
在一些认证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家,通常是由第三方机构来认证的,操作过程也公开透明,如美国的能源之星评价体系和海豚安全标志,欧洲的可持续金枪鱼标志,都为当地的绿色消费带来很好的效果。
马军认为,在公信力问题上,应该借鉴国外经验,让认证机构拥有独立性和信誉。
“绿色消费,现在已经有一定的需求了,比如有机食品,已经到了大家宁愿多花点钱也想买到真正绿色食品的时候了,因为这关系到消费者自身的健康问题。但遗憾的是,我们至今无法拿出有说服力的认证体系,这就说明,我国的绿色消费不是简单地卡在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上,而是卡在认证体系缺乏公信力上。”
成功促成苹果供应商整改
信息公开不仅能增强公信力,还是一种教育方式,环保信息公开涵盖了消费者绿色教育的内容。马军从2010年开始由关注品牌转向关注行业,他的第一个对象就是IT行业。他本人也是提出IT产业也有严重污染的先觉人物。此前,大多数人以为IT产业是虚拟产业,是绿色产业。
“在信息没有公开前,大家可能以为手机是很绿色的产品,觉得手机一年换一次,挺好!”可是,马军在调查中发现,仅一家位于长三角的生产电路板的苹果公司供应商,一年产生的废弃物就重达11万吨!这些污染物除了废水外,还包括有害的重金属、溶剂等。这些废弃物到底有没有处理?交给谁处理了?处理的结果怎么样?我们都不清楚。
通过绿色供应链,马军他们成功地促成了一家在武汉的苹果供应商积极整改。这家公司被检查出排放物污染了当地湖泊,于是企业将湖泊的底泥挖出来进行处理。此外,像西门子、诺基亚、飞利浦、阿尔卡特、索尼、联想等企业,也都积极回应,进行整改。
这些成绩,让马军对自己摸索出来的模式更有信心了。
环境百科
能源之星
能源之星(Energy Star)是美国能源部和美国环保署共同推行的一项政府计划,旨在更好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能源之星的计划于1992年由美国环保署启动,最早在电脑产品上推广。现在纳入此认证范围的产品已达30多类,如家用电器、制热/制冷设备、电子产品、照明产品等。目前,中国市场上进入该认证范围最多的是照明产品,包括节能灯、灯具、交通信号灯和紧急出口指示灯等。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