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即时报 正文
台州农村绿色革命 小小垃圾桶让美丽乡村渐行渐近
2012-11-05 09:59:50来源:中国台州网许灵敏

  浙江在线11月05日讯 【案例】

  垃圾桶是村里的一面镜子

  燕头村是个小村,才400多人,140多户,但在临海邵家渡,“名气”倒不小,就是卫生搞得好,几乎年年先进。

  保洁员王如良,今年73岁。“我要做到不留卫生死角。”个子瘦小的老王,说起话来声音洪亮,聊到每天的保洁工作,他没丝毫的拘束。

  王如良每天重复这样的“流水作业”:两次大扫除,再巡回走几次,捡掉零星垃圾;两次清理村民门前垃圾桶,准时将垃圾运到垃圾房,让街道统一收走。

  “虽然工资才1000元左右,但扫得好,每月还有奖励。”老王说,干保洁工作非常有劲。上个月,他被评上了临海市先进保洁员。

  燕头村党支部书记王三占告诉记者,从2006年开始,村里着手亮化、硬化和绿化等“三化”建设工程,村里每个角落装上了路灯,屋前屋后铺成水泥路,还种植了各类花草树木。

  “各家门前的垃圾桶,就像一面镜子,把村民的素质和卫生意识都照清楚。”王如良说,自从前年村里花了2000多元,给每幢楼配备垃圾桶后,村民在卫生保洁方面越来越自觉。以前自己家的垃圾扔出门外就好,或者扔到屋后的河道里,现在都放在塑料袋里,统一放置到垃圾桶中。

  记者在燕头村的公告栏上看到,有关村里各种卫生保洁制度的“村民环境卫生公约”、“保洁员考核制度”等非常齐全。

  “你很难想象以前村里的样子。”王如良说,过去的燕头村,家家养猪、养鸡,污水随地倒,刮风时垃圾满天飞,蚊子、苍蝇多得很,但如今似乎“一夜间”都不见了。

  安居才能乐业。“清洁家园、和谐乡村”,从2010年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绿色革命”在台州大地展开,解决了一批群众反响强烈的环境突出问题,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整体改善,美丽乡村渐行渐近。

  轻巧玲珑的小小垃圾桶,是这场“绿色革命”的最好见证。

  清洁家园,一场绿色革命

  “能够安居乐业、享受生活。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把环境建设好。”这是市委书记陈铁雄在2010年“清洁家园、和谐乡村”动员会上的开场白。

  我市经济发展较快,民富程度相对较高。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44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生活富裕了,群众对人居环境的改善呼声越来越强烈。

  但是,台州不少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以及许多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非常突出,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河塘淤积发臭、违章建筑成批、交通秩序混乱、城市“牛皮癣”等问题十分突出,阻碍了台州文明进步。

  从2010年4月开始,台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活动,就是要从基础工作做起,从机制建设入手,从薄弱环节抓起,通过城乡联动,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从此,台州农村开始了一场“绿色革命”。

  清洁家园是一项长期任务。据记者了解,这三年,我市农村主要集中开展“两清两治一绿”,即清理垃圾、清理河道、治理污水、治理“六乱”(乱搭建、杂物乱堆放、垃圾乱丢、污水乱泼、车辆乱停、墙面乱涂贴)和绿化乡村。

  截止到目前,台州基本完成全市所有河沟池塘疏浚整治;有效遏制“六乱”现象滋生蔓延;城区绿化水平有新提高,完成2000个村的绿化,建成绿化示范村300多个。

  村庄保洁,有了台州样板

  临海邵家渡街道牛头山村,无论是村里的出入路口,还是房前屋后、沟渠河道两岸,以及广场休闲处,即使是农忙季节,都有两名保洁员在负责打扫。

  “这里的垃圾桶,还是村民自制的。”邵家渡街道负责村庄保洁检查的工作人员小鲍说,绝大多数的农村都建起了专业清扫队伍,保洁员打扫了村庄的边边角角。每个村平均建有4个以上的垃圾屋。每个村民对自己家门口实行卫生“门前三包”。同时,从村两委中挑选出一名威信高、责任心强的班子成员兼任保洁组长,督查保洁员工作是否到位。

  邵家渡街道现共有保洁人员203人。按照“户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市(县级)处理”的垃圾处置要求,由村保洁员把垃圾运载到镇垃圾中转站,然后用压缩配套运输车再输送到临海市垃圾填埋场处置。

  据了解,通过市镇补助、村级投入、群众自筹等多种形式,解决城乡环境整治中的资金投入问题。这样的模式几乎在台州各地都大同小异,有人称之为“台州样板”。

  “生态文明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保障老百姓的生态权、健康权。”市委书记陈铁雄说。在“清洁家园、和谐乡村”活动中,我市各地在机制上不断创新,不断取得成效。像邵家渡街道创立的“三制度”,即“严格督查制度”、“先进激励制度”、“末位追究制度”等,为村居清洁建立了有效的长效机制。

  “我们感觉生活不比城里人差。”牛头山村村民张思明说。

  垃圾无害化处理,解决农村环境出路

  “这是括苍镇第一个运作成功的卫生整治村,垃圾分拣站就是运作的心脏。”本月初,记者来到临海括苍镇下洋顾村,大学生村官小卢专门介绍了这里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

  分拣站设在村口的桃花园中。从立在路边的《下洋顾村垃圾运作示意图》上看,村内的保洁员将垃圾从村民垃圾桶收集来,经过简单清理,送到分拣站,通过分拣,将垃圾分为可腐化和不可腐化。然后,对不可腐化的垃圾再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对后者村里进行统一填埋或焚烧。

  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关键是腐化。下洋顾村共建了4个腐化池,每个池都有5立方米的容量,能容纳全村10天的可腐化垃圾量——保洁员将这些垃圾放进池里后,撒上生石灰加速腐化,在夏季,密封一个月左右就行了。

  腐化后的沉淀又如何处理呢?“这些东西在村民眼中成了宝贝,是最好的农用肥料。”小卢说,过了腐化期,农户们就会打开池后面的小铁门,将腐化物取出来,运到田间。

  “特别对桃树来说,是最适合的肥料。”说到这种方式,村民都非常满意。

  早在几年前,下洋顾村还对村里的生活污水作了处理,建成了农户生活水净化沼气工程——全村的生活污水经过排污道到达厌氧池,经过一系列化学处理后,再流入沼气池,净化的水经集水井往外达标排放。

  下洋顾村干部老赵说,这种生活垃圾的生态处理模式不仅是资源再利用,也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环境。

  “台州近10年的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一场绿色革命。”市农办负责人介绍说,在台州各地农村,逐渐采取了类似于下洋顾村的垃圾和污水处理模式,带来的好处非常明显,一是所占空间较少,二是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三是变废为宝。最终,不仅改善了环境,还实现了农业绿色循环。

  【数据】

  台州配备15万只垃圾桶

  截至目前,我市用于“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活动经费达到9.2亿元。全市清理河道503公里,治理或搬迁规模化养殖场394家,新增污水处理终端设施400个,种植乔木300多万株。全市有90%以上的村组建了由村干部、老年协会、妇女主任等组成的监督小组,有一半以上的村以村民代表大会形式制定通过村规民约,形成集教育宣传、批评劝说和处理罚款相结合的保洁管护制度。

  在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方面,全市配置垃圾桶15.2万只,垃圾房1200多个,垃圾收集车8648辆,垃圾清运车416辆。各地从实际出发,在选择环卫保洁模式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上做出了有益探索,城乡“脏乱差”现象得到改观。

责任编辑:童宁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 【专题】中央环保督察即时报

  • 武义稻田现巨型龙舟

  • 1
  • 2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