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记者和环保志愿者在台州三山河调查水质情况。王建平摄
浙江在线4月2日讯 “江湖”的呐喊得到“庙堂”的回应,公众环保意识觉醒与官方姿态转变相辅相成,民间环保力量迎来了从幕后到台前的机遇。
然而,崛起的“江湖”却面临成长的烦恼。
在民间水环境保护大会上,民间环保者直陈尴尬境遇:缺乏合法的身份,缺乏资金支持,缺乏专业指导,甚至缺乏公众信任……一头是澎湃的理想,一头是严峻的现实,夹在中间的“江湖”,如何破茧而出?
“我们想要一张身份证”
“我们要什么?一张身份证。”徐磬石的诉求,赢得一片共鸣。他是绍兴朝露环保公益服务中心当家人,不断地奔走于民政部门、环保部门,直到最近,绍兴环保局承诺当他们的业务主管单位,注册才见着了曙光。
按照我国相关规定,现行民间组织采用双重管理体制,民间团体注册由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分别行使监督管理职能。“一边要监督污染问题向部门施压,一边还要求部门给你盖章、年审,当然尴尬。”温州水网负责人白洪鲍直言。
两个“婆家”、两道门槛,大多数环保组织被挡在合法门外。据不完全统计,温州现有从事环保的青少年社团、自组织、志愿者队伍200多支,定期、不定期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志愿者2万余名,基本上都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
“松绑”,是江湖大会上环保组织的共同呼声。
没有正式身份,行为就没有正当性,少数环保组织只好“曲线救国”。艾绿环境发展中心走了工商注册路子,登记了“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身份是有了,可是无法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更要面对社会怀疑。”公司负责人郑元英很无奈。
比起徐磬石、郑元英,白洪鲍是幸运儿。去年,温州《加快推进组织培育发展的意见》“1+7”文件扫清政策障碍,11月,绿色水网顺利登记注册,无主管单位、无开办资金,它成为温州首家没有挂靠的民间环境公益组织。
“‘1+7’文件还取消了同业限制,允许一业多会,这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共青团温州市委副书记黄少燕相信,政策创新能为“松绑”创造条件。
“钱是最难以启齿的事”
政策有了松绑的契机,环保组织却还不能放开膀子大干。
“最艰难的是钱。”林启北直到团队组建完成,才真正体会环保“屌丝”的烦恼。
没有登记注册,无法提供相关票据、无法接受企业和单位的捐赠,自然筹不到钱。但完成注册,资金也不一定有保障。
绿色水网成立至今,只有一笔小收入——与阿里巴巴活动获得的9000元经费。中心只有1名专职,便是白洪鲍本人,且没有工资。各种活动成本开支像流水,5万元的基本金越来越少。
按照国际惯例,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政府购买服务,企业、个人或基金捐赠,提供项目获得服务收入。“政府购买服务有一定门槛限制,需要社团达到3A级以上,但现有民间社团还有距离。”黄少燕说,环保项目更需要标准化、专业化运行,如今只能采取简易化方式操作;捐赠途径有限,维持正常运作的经费捉襟见肘。
“缺经费,一腔热情打水漂。”作为“寻河浙江——保护母亲河公益活动”发起方,温州网发现,缺资金是省内民间组织普遍存在的难题,很多志愿者自掏腰包做活动,但很难持续、持久。徐磬石一心想拍一部环保微电影,但找好的资助方却临时撤资。
“要发展,根本在内因”
“如果自身不专业、没练好内功,即使有了注册身份,也很难长久。”郑元英总结,社团之殇根本还在内因,环保组织往往围绕一两个领袖人物运转,领袖一旦离开组织,生命也迅速衰竭。
要生存、要成长,要稳定的结构,便要稳定的人。实现专业化首先要做到专职化,然而江湖大会上34个社团中,拥有专职人员的不足两成,人员最多的也仅7名。“按照大家的工作量,人手远远不够。”何况,大部分兼职志愿者专业不足。
在黄少燕看来,提高专业化程度才是当务之急。“广场式、阵风式活动不应是社会组织的服务常态,‘定人、定时、定岗’的专业化服务才是方向。”
去年底,温州团市委率全省之先创立全市青少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免费为30余家民间组织提供办公、场地支持,身份认可,项目培育,注册衔接等一站式服务,聘任税务、法律、公益等导师给予全面指导。身为本次江湖大会的支持单位,团市委解决了会议的场地、经费等问题。
“孵化基地尽量解决后顾之忧,但大部分组织还是缺少专业化运作的指导。”黄少燕坦言,环保组织中大部分人员专业知识薄弱,尤其表现在项目运营中,从调研到可行性报告,到执行把关及反馈需要一套标准化的程序,民间组织一时难以适应,成为限制组织发展的内在瓶颈。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