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村里的垃圾分类竟然比城里还讲究!”日前,单车爱好者夏亮俊来到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看到村里的垃圾投放点整齐地摆着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三种不同颜色的垃圾筒,不禁啧啧称奇。
妙源村位于庙源溪上游。这里青山屏村,翠竹叠缀,清澈的庙源溪穿村绕舍而过。垃圾分类投放点在妙源村共有12个,这也是村子里出现才3个月的新事物。“我们是九华乡最先试行垃圾分类的,借鉴的是龙游贺田模式。今年1月开始实施,现在已全部进入正轨。”村支书龚元龙告诉我们。
3个月前,69岁的村民傅天生还搞不清啥叫垃圾分类。3个月后,他不仅把拉圾怎么分类、如何投放弄得很清楚,而且还当上了村里的卫生监督员。每天上午7点-9点,是村民定点投放垃圾的时间,傅天生都会去巡看。有些老人眼神不好,看不清垃圾筒上的图片标识,傅天生为此自创了一套形象记忆法:“‘红灯停’,说明有危险,所以这红色垃圾筒是放有害垃圾的;绿色,代表有活力,能循环使用,所以这绿色垃圾桶是放可回收垃圾的……”
小巷弯弯,雨后的路面上纤尘不染。带我们在村里转的龚元龙突然弯下腰,几步走到一个水塘边,捞上来一个包着橘子皮的塑料袋,把橘皮和塑料袋分开放到不远处的不同垃圾箱里。“干部不带头,很难做成事”,龚元龙说,为了统一村民的思想,组织村两委、村民代表、村党员和卫生困难户等到贺田考察了4次,前后开了不下20次会议,讨论方案。村里设了12个巡查员,以村干部为主负责包干网格化管理。对家里比较脏的村民,村干部主动上门帮他们清理,时间一长这些村民也‘坐’不住了。“村里有个妇女,之前特怕搞卫生,组织她去了一趟贺田,大受鼓舞,回来后把家里和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
借鉴新模式也不等于生搬硬抄。细心的龚元龙说,“贺田是每家每户分垃圾袋的,我们没有这么做。”龚元龙算了一笔账,一户一天发3个垃圾袋,妙源村有358户,那么一天要用掉1074个垃圾袋。按1毛钱一个垃圾袋算,一天就得花费107.4元。“取消分发垃圾袋环节,基本不影响垃圾分类的效果,但是省了人力、经费,还省掉了二次污染。”
记者手记
把外来模式搬回家,看似容易却又着实不易,落地难往往成为“常见病”。
妙源村借鉴了贺田模式中“干部带头+发动群众+监管+激励”的精华,同时又做了细化与创新。比如,村干部做群众思想工作,不按说教、整治、处罚“三步走”,而是放下架子,暖心地打出了一张人情牌。村干部不仅亲历亲为、以身作则,还耐心热情地帮着村民搞卫生,你说哪个村民还能“坐”得住?新模式能在3个月里高效“落地”,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村班子,更需要一个有想法有魄力有创新意识的领头人。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