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汶
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理事长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环保产业发展。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向污染宣战,并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考核机制等,这些利好政策信号都令环保产业界尤为兴奋。
大好形势下,我国环保产业和企业将迎来哪些机会?还存在哪些不足?企业如何突破成长瓶颈?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对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理事长王世汶进行专访。
如何解读政策信号?
财政投入增多,环境管理政策措施和组织体系正酝酿重大调整,今明两年市场机会尤多
记者:环保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政府的政策安排和投入,怎样解读当前中央释放的一系列政策信号?
王世汶:新一届中央政府对环境问题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强化政府环境监管责任,改善环境管理体系,酝酿推动环境保护大部制改革等措施都十分令人期待。同时,中共中央组织部还前所未有地推出了《关于改进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通知》,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发点,都是深刻和切中要点的。如果都能落实,对于环境质量改善的促进作用将是长期和根本性的。
环境保护已成为国家意志,从国家相关部门制定规则、管理措施,做出资金安排,到市场规模和市场规制发生改变,再到环保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到现在为止,新一届政府在环境领域的改进措施,主要表现在改变管理措施和资金安排等方面,比如资金怎样调度,任务目标如何分解到位等。
按照当前顶层所释放出来的一系列政策信号,我个人认为可以推断出以下几点: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会大幅增加,或将远超“十二五”规划。如果把国内现有的环保、生态建设规划与计划加起来,现在的投入安排已经超5万亿元。因此,对环保产业来说,“十二五”最后两年的市场机会是很大的。
同时,环境管理的政策措施和组织体系正酝酿重大调整。环境管理目标将由总量控制向总量+质量控制过渡。这需要引起相关企业的注意,因为会从根本上改变竞争的环境和态势。
此外,应急性改善将成为未来几年区域环境管理的核心目标。例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等区域,都有一些关于大气、地下水、农村等一系列治理应急性目标出现。而环境信息公开和强化监督处罚等将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产业和企业还有哪些不足?
部分领域存量不小但整体效果较差;投资有限,需要充分利用
记者:怎样评价我国环保产业目前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特征?相关企业又有哪些问题和不足?
王世汶:我个人认为,我国环保产业尚处于产业发展的中前期,这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环保产业整体规模增长仍处于加速期,会维持相当长时间。一个成熟的产业,不会有现在这样15%甚至20%的高速增长,这属于产业还没到发展曲线顶端的现象。
部分领域建设基本成型(如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部分领域建设快马加鞭(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十分快),这个现象可能持续到“十三五”前期。
环保产业还有部分领域存量不小,但整体效果较差(如工业污染治理),部分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环境管控支撑体系尚不健全(如环境监测和数据预报),一些地方目前还存在数据不足、造假、混乱等现象,对投资、管理、治理体系等有相当大的损害。
此外,环境设施运营能力与需求差距很大,设施能力发挥不足。环境咨询服务尚处于稚嫩期,环境管理与污染现
状不匹配。资本和关系在市场竞争中依然扮演重要角色。产业整体的技术进步和研发没有形成体系和进行实际投入。
最后,环保工作顶层设计依然不足,运动式治理现象依然严重。在相对和有限的投资情况下,怎样使环境效益最大化,这些都需要从制度上加以设计。
处在这一发展阶段,我国的环保企业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大企业对技术的拥有和储备不足。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没有普遍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市场信号不强。如果我国的环境监管真正做到用质量和最后的效果说话,那么环保技术和相应的管理机制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此外,环保企业轻质量重营销的思维普遍存在,急需加以解决。同时,很多企业内部人才梯队参差不齐,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让企业的发展捉襟见肘。
企业提供区域性环境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明显不够,这一问题也值得注意。现在有不少企业提出做环境综合服务运营商,但我认为能担当起这一角色的企业还不多。
哪些企业更能抓住机会?
并购依然频繁,以重资产和新技术应用为特征的企业群体会占据市场先机;企业应该准确定位,固化资源
记者:您对我国环保产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变化趋势有怎样的判断?
王世汶:首先,我国环保市场的规模会持续扩大,尤其在“十二五”末期,市场规模将非常大。同时,企业群体的两极分化现象将日益明显。这主要是由于产业规模、规制的改变。以重资产和新技术应用为特征的企业群体会占据市场先机。
IPO(首次公开募股)的开闸和新三板将强化环保产业的并购和竞争格局。今年将有3家企业IPO,有10家~20家企业已经登录新三板。而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融资渠道等,会对企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此外,未来两年中,并购依然频繁,会是国内环保产业的重要现象。而未来5年中,我国的环保产业会迎来一波较大的动荡和调整。专业运营服务市场将会出现在更多的细分领域。不仅在市政工程领域,将来还会扩展到农村、工业项目治理等领域,都能出现第三方的专业化运营,这是真正市场化改革的标志。市场的改变也会带来企业对复合型人才和专家型人才的争夺加剧。
同时,我也存在着一些疑问,比如政府环境治理投入的增加来源何处?能否落实?对工业污染的监督是否能真实到位?地方怎么平衡环境和经济?此外,以环境质量为考核目标的管理和投入将如何推进?对于这些疑问,我个人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记者:环保企业如何突破成长瓶颈?您对未来发展有什么预测?
王世汶:环保企业首先应该给自己定好位。既要懂得传统竞争策略又要尽可能掌握新的竞争手段。企业需要全方位拓展资源,这不仅包括市场资源,还要有战略资源。要设计灵活的机制以求能够固化资源。资源是有流动性的,不少企业、专家钻研的劲头有,但是怎样通过科学的机制将这些资源固化下来,还做得不够。
此外,企业要真正重视人才,尝试拓宽使用人才的方式。未来几年,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会不断提升,因此企业也要拓展视野、加强学习。同时,也要深刻理解合作之道,企业间加强合作也是最快的发展策略。
关于未来产业发展,我认为首先企业的核心要素会凸显竞争力,这些核心要素主要指资金、技术、管理等。同时,小型的EPC(工程总承包)企业会逐渐淡出市场。外资企业会呈现一定程度的回归,但会变换模式。
这主要是因为,如果我国对质量的管控、对目标的考核在较短时间内明确,我国环境市场中的企业可能来不及转变,会需要国外企业进入市场。
大企业开始重视技术,通过购买技术,吸纳人才等方式实现发展。一般性中小企业的竞争压力会进一步加剧。环保产业内会出现新的模式、新的业态,并形成亮点。环保产业中创业企业可能会有所增加,但不会集中在传统领域。此外,咨询领域会逐渐升温,其重要性和收益性都会增强。而且,可以肯定,未来5年会是环保市场前所未有的好时机。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