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及时报 正文
合力治污,温州市环境执法塑新局
2014-06-17 14:20:38 来源: 温州日报 作者: 黄之宏 潘林昶 周洛嫣 章松来

  平均每天查处1起污染刑事案件、7.83个非法污染源,这是今年以来我市环境执法的“温州速度”。记者昨日从市环保部门获悉,前5月我市环保部门会同公安机关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149件,刑事拘留273人,打击取缔非法污染源1174个,刑事立案数和刑拘人数占全省同期三分之一强,“向污染宣战”发出铿锵之声。

  去年,“两高”司法解释出台以来,我市环境执法效力不断加强。全年打击环境违法案件移送公安机关121件,拘留154人,环境执法绩效评估居全省第一。今年前5月,我市已出动执法人员5.26万人次,检查企业1.9万家次,立案623件,处罚金额1800.92万元,会同公安机关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149件,刑事拘留273人。刑事案件数和刑拘人数均超过去年同期的3倍,为全国同期七分之一,占全省38%。

  向污染宣战的“温州速度”从何而来?有人认为,这侧面反映了温州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环保部门则另有解读。“环境执法力度堪称全国之最。”环保局副局长林曙解释说,我市环境执法效力,得益于依法治污的协作机制日趋完善。

  过去,由于缺乏现场强制权,环保部门一直困于“执法难”,不少环保案件陷入“污染—处罚—再污染”的恶性循环,尤其对恶意违法难以形成威慑力。“‘两高’司法解释出台后,涉及重金属污染、危险废物的案件降低‘入刑’门槛,公安部门积极介入环境执法案件。”林曙回忆,随“两高”司法解释出台,我市环保与公安部门迅速进入“蜜月期”;环保一改以往单独攻坚的方式,公安部门在人员控制等方面显示效力,给环境执法提供有力保障。

  每季度联席会议“同桌办公”、建立联训“同堂受训”、分享破案线索专案经营“同场协作”……今年以来,双方合作更从“1+1”模式变为合力出拳。2月,我市公安在全省率先成立食药环支队作为专业警种,严打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行为;鹿城等地环保部门也相继成立重案组,专人负责从机制上保障涉刑重案的侦破。此外,双方还制定了针对电镀、制革、拉丝、水洗等重点整治行业;针对龙湾、瓯海、瑞安、苍南、永嘉等重点区域;以水环境污染犯罪组织者、经营者、获利者为主要打击对象的相关治理办法,结合“五水共治”强力推进水环境治理。

  “食药环案件不是一家的努力可以完成的,无论从线索的发现还是后期的鉴定,我们需要更专业的支持。合作,对搜集证据有力,一查一个准,能把人员控制住。”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张露阳认为,公安与环保联合排查、专业协作,为案件提供侦破技术支持和执法保障。去年以来,通过专案经营,我市共破获水环境污染犯罪公安部督办案件1起,省公安厅督办案件3起。

  重典治污、重拳治污,合作不仅创造了速度,更加强污染案件的监督力度。“合作机制,也是多了监督力量,有助于打破行业和地方的保护。”张露阳举例说,现在除“12369”环保部门受理投诉,“110”也开放污染犯罪举报,市民还可以通过“平安温州”官方微信进行图文举报,多平台处理,监督更到位。

  “不仅大队层面动起来,现在公安派出所都积极要求破案子,主动联系环保要线索。”林曙相信,在《新环保法》实施前的“过渡期”,我市将借联合执法思路继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借更多合力打出治污重拳,“不能眼睁睁等到明年。”

  治污日志

  2014年“生态文化月”拉开序幕,温州各地环保部门继续打击污染,响应“向污染宣战”活动主题。一边忙着打击污染,切实维护好群众居住环境。

  6月3日星期二

  永嘉:

  打击非法小五金加工场

  6月3日下午,永嘉县环保局和公安局在黄田街道黄浦村一个破旧的临时棚内查处了一非法镀锌加工场。该加工场未建设任何污染物处理设施,生产过程产生的含锌等重金属的废水直排周边。

  执法人员到达现场时,工人已经逃离,但在现场仍可发现油缸里还冒着热气,烘干机还有余热,现场还有刺激性气味,执法人员在现场滚镀缸、铬缸、清洗缸、车间排放口采取水样送往监测。

  6月4日星期三

  永嘉:

  取缔地下镀镍

  6月4日下午,永嘉县环保局和公安局在黄田街道箬岙村又查获一非法镀镍加工场。该加工场主要从事非法镀镍生产,生产过程产生的含镍等重金属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周边环境。据监测数据显示,这两家非法小五金加工场所排放的污染物均已超出国家排放标准3倍以上,2家加工场业主均已被公安部门批准刑拘。

  平阳:

  打击非法烂版加工点

  6月4日晚上11时,平阳县环保局昆阳分局联合公安部门打击取缔昆阳镇雅山村昆雅南路一非法烂版加工点。现场勘察发现有烂版加工痕迹,执法人员现场分别对外排口、内排口和槽内进行取水监测,并将现场负责人和一名工人移交公安部门处理。

编辑: 钱华良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 【专题】中央环保督察即时报

  • 武义稻田现巨型龙舟

  • 1
  • 2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