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9月11日讯 缙云有着“黄帝缙云”、“人间仙都”、“长寿福地”等美誉,境内好溪、新建溪和永安溪,分别位于瓯江、钱塘江和灵江源头地区。尤其是好溪,贯穿南北大地,穿越万年时光,滋润着这山、这景、这桥、这树、这人,让石城缙云宛若人间仙境。
同时,山水之乡也面临着“天上下得来,地上留不住”等水质、水患、水荒之困,仿佛在警醒:水是发展的命脉,治水之道,更是转型之道、富民之道。为此,2013年7月,围绕“水安、水清、水美”目标,缙云打响了“治水”攻坚战,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缙云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以最强的决心、最大的力度、最实的作风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治出转型升级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新优势,治出科学发展好局面,治出和谐美丽好缙云。
触摸治水进程,寻找治水故事,可以清晰地梳理出治水脉络:去年7月在丽水率先启动水环境综合治理;8月成立治水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三年行动计划;9月推行乡镇交接断面水质考核评价、乡镇生态补偿等机制;10月探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11月开展治水百人谈。2014年1月,在全省率先出台全面推进“五水共治”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2月成立“五水共治”及“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4月制定“五水共治”实施计划……8月启动“把美丽缙云寄出去”DIY明信片制作活动,每寄一张可募集最少0.3元治水基金。经过一年来的科学治水、铁腕治水和全民治水,工作成效显著。
“水生态”明显优化:全县Ⅰ~Ⅱ类水质水体70%以上,Ⅲ类水质水体接近30%。垃圾河全部消灭,黑臭河整治进度99%。缙云与丽水交界断面氨氮、总磷、高锰酸盐三个指标下降50%、37%、52%。
“水经济”加快转型:出台造纸、化工、竹制品、热处理等行业整治提升方案。关停企业、加工点116家,限期整改企业、养殖场126家。50多家石材企业将搬迁至石艺文化园。
“水景观”不断涌现:植树30万株,绿化造林2万亩,实现每条河流都有“绿色卫士”。好溪流域全面禁止采砂。鱼苗放养750万尾,建设山林生态修复项目11个,修复和建设水风景23公里。
“水文明”全面提升:出台乡镇分类考核办法,不考工业规模“考空气”,不考工业税收“考水质”。将水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建立“卫生信用制度”,实施奖惩机制。
“水安全”显著增强:投资20亿上马建设潜明水库一期、棠溪水库两个中型水库。狠抓50余座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完成污水收集管网建设69公里,全县污水处理率达80%。
【治水故事之河流篇】
从“垃圾漂”到“白鹭飞”
夕阳西下,壶镇好溪大溪滩,绿树成萌,水波荡漾。几位垂钓爱好者悠然自得,远处几只白鹭寻觅着食物。
多年之前,这里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好溪之上白鹭逃,堤坝之上垃圾漂。”
大溪滩自然村村民吕伟红说,拦水橡胶坝是去年造的,防洪堤前些日子刚完工。
溪中,今年2月当上“河长”的周庆堂,划着小船打捞垃圾。工作量已从原来捞一整天垃圾,减少到现在每隔10天捞一次。
垃圾越来越少,少就少在上游,根源在于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这得益于河长带头治水,深入一线啃硬骨头;得益于党员干部,组建治水突击队,哪里最脏出现在哪里;得益于缙云的网格化管理。
距离大溪滩几公里外的陇东村,今年4月,全村划分成61个“小网格”,村支书是总负责人,村两委干部、党员以及村民代表分管一片,每位村民各管一小片。
村民卢桂平说,现在大家认识到“我是监督员,门前屋后的卫生就是我的责任”,“局外人”到“监督员”的角色转变,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背景链接:缙云现有县级河长12人,乡级河长318人,村级河长1018人。每位河长有份《河长手册》,每条责任河道有“一张水系图、一本任务书、一个时间表、一份报告书”。还有1000多名来自各个单位的治水指导员,按照“1+1+1”工作机制,实行组团驻村指导。
缙云推行的“网格化管理”,把每条河道、每条道路、每家每户进行划片、包干,形成事有人干、责有人担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如今,又把社会治安、便民服务等工作纳入网格。】
【治水故事之村庄篇】
从“上访”到“鼓掌”
5个月前,长兰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落后村,不仅环境差,还是一个上访村:半个月总会有封上访信;村里来干部了,村民追着他们反映问题。
3个月后,干部到村里,村民追着送饮料,送自家水果。
一切转变源于治水。
村干部团结干事,带领村民治好了一条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渠,又黑又臭的小溪华丽转身“水景观”。村民们说:“二十几年了,长兰堰又活了。”
不仅如此,该村以治水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堰坝用鹅卵石堆砌,房前屋后种草种花。村民李祝芬逢人便说:“家在花园中。”
通过治水理顺了村民的“心情”,激发了村民干事的“热情”,最终赢得了村民的“感情”。这便是长兰村的治水“真经”。
今年5月,好溪流域治水现场会“破天荒”地选在了长兰村,昔日的后进村,成了十里八乡争相学习的示范村。
如今,治水竞赛是缙云一项常态化活动,现场拍照为证,比一比谁的变化大,谁的盲区少。不仅邻村之间比,企业之间比,不仅比现在,也比将来。
【背景链接:缙云自我加压,开展清洁家庭、清洁村庄、清洁河道、清洁道路、清洁田园五清联创活动,组织最美河道、最美村庄、最清洁家庭评选活动。每月对乡镇督查一次,综合排名一次,通报一次;每周新闻媒体明查暗访一次,电视台曝光一次,落后的单位,干部要表态发言。
缙云还制定“十百千万”活动:“十”即一套治水村规民约、一项党员干部带头清三河机制、每月开一次恳谈会等;“百”即百人谈治水;“千”即新闻记者千里行;“万”即全县46万人齐治水。】
【治水故事之企业篇】
从“要我治水”到“我要治水”
“在生产过程中,若有造纸废水直接排入好溪,就关停纸厂,永不造纸……”2013年9月,众发公司在当地报纸上刊登声明,对全县百姓作出了这样的承诺。
来到生产车间,负责人田逸农说:“这些设备都是市面上能买到的,但是生产线的设计,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按照这套生产流程,公司生产用水实现了耗、补动态平衡,除了纸张烘干和水蒸汽的损耗以外,整个过程用水的回收利用率接近100%。
以前一听造纸厂,就想到水污染,群众盯得紧,政府管得紧。田逸农说:“现在相反,主动治水,主动欢迎大家的监督。”
不仅如此,该县还有20多家企业签订“环保自律承诺书”,50多家农家乐签署《仙都农家乐保护饮用水源公约》。
转变,源于试行的《工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实施办法》。办法规定对于承担护水责任的企业,在奖励、资金、技改、项目等方面进行倾斜;对偷排漏排污水企业,除了采取一票否决制,还要追究法律责任。
“治水如同治心患,为了保护水源地,县委、县政府把治水作为头号民生工程。”缙云县经信局副局长潘少华介绍,这一新规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风向标,为企业提供自律的天平。
【背景链接:治水不息,监督不止。缙云立体式的监督模式已经构建,既有工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又有编外的环保小分队,有24小时有奖举报电话和新闻媒体曝光台。
缙云绘制的责任分解表、治水远景图、作战图等“一表九图”,挂于行政中心西侧,上牌公示;梳理的好溪流域沿线污染源排污点139个,登报公示。】
【治水故事之示范篇】
从“陆上家园”到“水上乐园”
“你离我很近,又很远。”尽管新建溪穿村而过,多年之前,这仍然是笕川村民对溪水的感觉:近在眼前的溪水,根本无法亲近。
如今,河流清澈见底,水中溪鱼成群。“游泳去了”——盛夏时节,经常听见村民互相之间欢快地招呼着。
水都不行,哪还谈得上什么好生活?2006年,笕川村建成污水处理池。2010年,进行了扩建,基本能满足2000人的生活污水处理,但是离全村覆盖还有差距,资金缺口很大。
2013年,迎来了治水东风。全县生活污水治理现场会、新建溪流域“五水共治”会议开进了笕川;8个涉水部门将笕川纳入标准化、示范点来抓……
“源头治污、岸上治根”。笕川新建成的污水处理点,采用“厌氧生物滤池+复氧+生态湿地”的方式。还有一处正在建设中,采用的是“太阳能微动力的生化组合池+复氧渠+生态湿地”进行污水处理,污水达标排放后用作农田灌溉。
村污水截污纳管工程则于今年6月开工,支线管道长2万米。目前,笕川完成了旧村水系清理和改造,依托防洪堤完成了亲水平台建设,让村民回到嬉水、纳凉、捕鱼的幸福时光。
【背景链接:缙云的污水处理点如同“人工湿地”,根据村庄规模,可大可小,起到化腐朽为神奇、化污水为清波的功能。
目前该县有165个行政村建成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5%。】
【治水故事之农业篇】
从“污染”到“肥料”
昔日的猪场排泄物,通过“猪-沼-作物”循环模式,发酵后变成沼液,进入茶园、菜园,让农作物吃上“营养肥”,实现污染零排放。这是舒洪镇白力岙养猪场的“生态经”。
然而,创业并非一帆风顺。当年,负责人吴勇平把养猪场建在溪边。猪是养得不错,但问题却来了:猪的粪便污染了溪水,村民意见很大。
后来,他把养殖场搬到山中,修建了新式大棚,采用钢架式结构和铸铁漏粪板。
固态有机肥用于施肥或异地消纳。液态有机肥进入沼气池发酵后,产生沼气作为能源使用。沼液抽到山上的储存池,根据需要输送到农田,实现肥水滴灌。
在吴勇平的基地里,60亩杨梅和80亩黄茶经历了2013年的干旱,但依靠沼液,发展态势良好。
环保又生态,还节省饲料和肥料,白力岙养猪场走出了一条“综合治理排泄物、保护秀山丽水”的新路。
【背景链接:缙云以农业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畜牧业为方向,探索出园地养鸡、山地养羊、鱼鸭套养等模式,让养殖废物变废为宝。
目前,又启动定点集中养殖工作,通过现场踏勘、会审,确定11个定点养殖区块,加快推动养殖业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许小峰、夏浩坚等摄
【治水故事之项目篇】
从“仰望梦想”到
“照亮现实”
缙云几代人,跨越60年的建设潜明水库梦想即将实现。
“有雨就涝,无雨就旱”。缙云水资源丰富,但工程性缺水极为严重。
上世纪50年代,缙云曾动工兴建潜明水库,当时称为东方红水库,后由于多方因素停建。但是建设潜明水库的梦想和努力从没有停止。
1998年,缙云县委、县政府成立潜明水库筹建领导小组,项目前期工作在艰难曲折中推进。
去年,借力全省“五水共治”东风,前期工作推进较为顺利。今年6月,移民安置规划大纲送审稿上报审批。
梦想,即将照进现实。根据规划,潜明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供水(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兼顾改善水环境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一期工程总库容3413万立方米,年供水能力3000万立方米。
缙云将以砸锅卖铁的决心,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背景链接:今年缙云安排治水工程项目47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29个,投资7.1亿元。其中一个重大项目为棠溪水库前期,与潜明水库共同构建缙云双水源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集中式饮用水源安全,并将使壶镇和县城防洪能力从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