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依靠科技和体制创新,推进特色高效、循环精品农业发展。2010年至2013年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22万亩,创建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1个,特色农(林、渔)业精品园5个,金华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48个,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目前已培育农业种养大户2300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7家,家庭农场183家。
现代农业发展的背后,更让人称道的是,市农业部门大力营造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社会氛围,不断增强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提高推行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积极性,致力构筑“县域大循环、区域小循环”生态循环农业,尤其是在全市各地深入开展“五水共治”工作之际,我市生态循环农业一系列创新举措,一次次得到了市委副书记蒋金红的充分肯定,甚至成为我市全面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的一大亮点。
“自4月召开全市‘五水共治’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动员大会以来,各镇街区行动迅速,提前超额完成了养殖场关停拆除年度任务数。截至8月底,全市已关停拆除482家养殖场(户),完成任务数的160.7%,拆除养殖场建筑物面积175523.38平方米。”市农业局局长黄培杰说,目前,确定治理提升的养殖场在相关镇街区工作人员与农业局“走亲连心、联场联户”对口联系的农技人员的指导下,都实行“一场一策”建立治理方案,正在根据各个养殖场的实际情况配足沼气池、消纳地,建设干湿分离池、雨污分流等相关治污设施。
事实上,我市农业部门与各镇街区在生态养殖抓循环上,已有了不少的创新与探索,各种创新模式的小循环、大循环可谓比比皆是。许多种养殖户在农业专家深入指导下,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推进畜禽排泄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
目前,我市已探索出伟丰公司“猪场—猪粪有机肥—蔬菜、牧草基地”模式、茂盛公司“烂菜叶、猪粪—沼液—蔬菜—火龙果种植”模式、旺盛达公司“马粪(生活垃圾)—沼液—油茶(果、蔬)”模式、土特产公司“蚕粪收集—有机肥—桑(茶、蔬)”模式、食用菌研究所的“毛芋—竹荪—水稻”模式、芳年养殖场的“猪—沼—果”模式;菇尔康公司的“桑枝条(水稻秸秆、葡萄枝)收集粉碎—食用菌种植”模式、玲妙珍禽养殖场的“土鸡—鸡粪有机肥—枣(葡萄)种植”模式、一凡农庄“葡萄田养鸡—鸡除草—鸡粪又肥田”模式、超时农庄的“鸽—鸽粪有机肥—花卉苗木种植”模式、唐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废弃物(有机肥、沼液肥田,葡萄秸秆粉碎还田或扦插成葡萄苗)综合利用”大循环模式共10多种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模式。据悉,全市现在已有21家养殖场采用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模式,申报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3个。
其中伟丰公司实施农畜结合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积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周边种植户利用好养殖场畜禽排泄物作为种植业有机肥,不但消纳了养殖场排泄物,也利于土壤的改良,实现了区域的小循环,年经济效益达100多万元,被认定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市鼎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即唐先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利用全市各地养殖场产生的排泄物与“五水共治”清塘清理出来的塘泥等,在进行干湿分离后,集中发酵制作成有机肥,鼓励葡萄种植户大量使用有机肥,发展循环农业,今后还将整合规划,打造生产流水线,并致力于开发升级版的复合肥料,变废为宝,服务三农,在全市构建起生态农业大循环,收到了极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态循环农业不仅使我们的生产生态有机绿色,还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了效益。
生态循环农业创新模式纷呈
我市的生态农业大循环还体现在农药化肥的减量控害上。
市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以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质提升项目为主要手段,农药化肥减量控害工程各项项目实施顺利,目前已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5万亩,已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8.13%。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全年提升面积2.8万亩,推广配方肥0.11万吨,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0.8万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在减少农药污染方面,主要通过“统防统治”来控制农药使用量。按照统一技术、统一时间、统一用药的要求,提高防治效果。今年6万亩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正在实施中,农药使用量将减少2.5%,6万亩高效农药替代正在实施。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年内实施农作物减量控害增效面积达8万亩,绿色防治面积达0.3万亩,推广粮油作物重大病虫害无害化防治面积达到80%以上。此外我市还积极尝试试行无人飞机防治、杀虫灯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等绿色防控技术。
在控制化肥使用方面,除了通过增施有机肥、测土施肥的方式,我市还在全省率先采用“缓控释肥”来控制化肥使用药量。去年在石柱镇、芝英镇、杨溪库区的舟山镇推广水稻“缓控释肥”技术面积1.2万亩。缓控释肥是指以颗粒肥料(单质或复合肥)为核心,表面涂覆一层低水溶性的无机物质或有机聚合物,或者应用化学方法将肥料均匀地融入分解在聚合物中,形成多孔网络体系,并根据聚合物的降解情况而促进或延缓养分的释放,使养分的供应能力与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肥要求相一致协调的一种新型肥料。
今年像杨溪稻米专业合作社创建的石柱姚塘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建设项目,开展1000亩标准农田改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秸秆覆盖还田等配套综合措施示范,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并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一举多得。该项目与唐先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伟丰“猪-沼-作物”生态养猪综合利用模式示范、前仓食用菌精品园建设等,均被列为市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测土配方施肥,土地缺什么加什么,就像一个人缺少什么营养对症下药一样,使肥料施用合理化、减量化、生态化,又能提高产品的质量、产量,节能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而缓控释肥技术的实施,可显著提高粮食产量,降低劳动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市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向记者算了一本账:计划项目区水稻平均亩产量达600公斤,比现有种植水平增产60-100公斤,亩增效在100元以上。项目区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5-8个百分点,减少化学肥料施用,水稻每亩每年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10公斤,亩省成本30元,亩节工1-2工,亩均节工100元,合计减本省工增效180万元。两项合计年增效330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我市率先推广先进的缓(控)释肥料,省工、省本,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环境保护,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土地肥力,构建起全新的生态农业大循环,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