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了10多年的臭气,总算熬到头了,如今空气好,人的心情也好了!”莲都区岩泉街道岩泉村村民王贤林舒心地对记者这样说。原来他们家房子旁边有两个养殖场,相距最近的一个只有20几米,开始是养鸭子,后来养猪,先后换了两三个老板,他家门前路边的水沟常年都是污水横流,恶臭难闻。今年7月底,他们家附近的两个养殖场终于被拆除了。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历来是人们心中的愿景。然而,在没有处理好环保问题情况下的畜禽养殖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成为影响周围环境和水质的罪魁祸首。今年“五水共治”工作开始后,莲都区有序推进无序畜禽养殖场所整治,进行了一场畜禽养殖方式的大变革。
恶臭难闻,污水横流,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沉重话题
难闻恶臭,半夜猪叫……附近三家养猪场是莲都区岩泉街道岩泉村马山头村民多年头疼的问题。一个月前,记者走进位于好溪堰河起点,其中一家养猪棚,低矮的棚屋内潮湿、闷热,一股股浓烈的氨气味夹杂着臭味扑鼻而来,养猪棚外横流的污水及其散发出来的难闻恶臭,使得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无法忍受。更为严重的是,猪粪水就直接排到了好溪堰河道里,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由于前些年养殖业效益较好,养殖业在莲都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养殖户对养殖场所的选择十分无序。与此同时,养殖户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对污水和臭气治理的投入不足,造成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在几个月前,像马山头村那样令人痛心的场面莲都区的不少地方都有存在。据年初莲都区农业部门排查统计,全区共有规模养殖场586家,其中存栏猪约9万头,蛋鸡蛋鸭存栏约32万只,肉鸡肉鸭存栏约7.6万只,鸽存栏约17万羽,牛存栏约700头,羊存栏约2700头。大大小小的养殖场,光是生猪养殖就有1324家,小的不计其数。其中,好溪堰流域就有48家,在这48家中有46家污水直排,宣平溪沿溪有畜禽养殖场15家……
莲都区畜牧兽医局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说,畜禽养殖场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污水、固体粪便和恶臭气体。规模化养殖业的粪尿排泄物及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悬浮物及致病菌,污染物数量大而且集中,尤其以水质污染和恶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其中很大部分畜禽养殖场为了运输方便、供应及时、减少成本,大多分布于城市郊区和人口稠密地区。养殖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畜禽粪便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一个政府和百姓难以回避的问题。
整治无序养殖,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更是民心所向
“跟猪圈做邻居,半夜睡不着,耳朵边尽是‘哼哼’的猪叫,还要受刺鼻猪屎味道的折磨,白天晚上都不敢开窗户,那日子过得实在闹心,巴不得早点逃离这个家。”岩泉街道青林村村民陈志华对记者说。
两个月前,记者跟随畜牧兽医局工作人员来到岩泉村、青林村调查采访。放眼望去,整片用水泥砖垒起的建筑群,都是平房,陈旧而简陋。然而,就在这看似不起眼的地方,鸡、鸭、猪养殖场却在此经营了十多年,难闻的臭气一直困扰着周围的村民,村民经常向有关部门投诉,相关部门也多次催促这些养殖场停业迁走,但场主却以诸多借口一直没迁走。岩泉村村民王松贵告诉记者,很多年前流经村里的岩泉坑还是挺干净的,后来周边的一些养殖场粪便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流进岩泉坑后,造成河道水环境污染,河水发黑、发臭。
“从2001年起,联城(镇)街道苏埠村部分村民及一些外地农民通过自行搭建、租用或购买等方式在苏埠圩地块搭建养殖窝棚,截至2013年底,养殖户已达25家,违章窝棚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既阻碍了防洪堤工程、安置地工程的建设,也对附近的瓯江水系造成了严重污染。”联城街道苏埠村村民李细界对记者说,一直以来,这里有大面积的养殖场,这些养殖场离瓯江也只有近百米的距离,非常显眼,排出来的大部分污水都是通过小沟渠流到瓯江里。
“生猪嗷叫、鸡粪恶臭、污水横流、污染水源,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整治无序畜禽养殖,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更是民心所向。
规范操作程序,出台扶持政策,推进无序畜禽养殖场所拆除
“你的猪棚距离河道那么近,一到下雨天,这些猪粪就被冲入河里,请你也想想看,这样会对环境造成多大影响?”岩泉街道岩泉村叶良华的养猪场建于河道边,离好溪直线距离不足100米,岩泉街道人武部部长王育波和畜牧兽医局的工作人员也多次深入其家中,发放限期搬迁通知书,细致讲解相关政策,耐心动员业主主动搬迁。
今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后,莲都区巧借政策东风,决定“治水先治污”,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作为今年的重点来抓,有序推进无序畜禽养殖场所的拆除、搬迁,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后,莲都区通过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畜禽清点、方案制订等,有序推进养殖污染整治——环保、农业、公安、水利、城市管理、住建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莲都区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的通告》,明确禁养区范围和统一关停拆迁禁养区范围内畜禽养殖场时间要求;3月底,区政府出台了工作方案,规定必须关停拆除的养殖场,应在7月31日前关停并拆除完毕……
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之初,群众反映很强烈,而养殖户很抵触,工作推进异常艰难,甚至出现养殖户暴力抵抗养殖棚被拆的情况,面对“五水共治”工作时间很紧、任务很重、压力很大的境况,相关工作人员也感到很无奈。
莲都区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很多:一是部分养殖场有合法审批手续,但由于污染严重,周边群众强烈要求予以关停而被列入治理范围,这部分养殖户有很大的抵触情绪;二是有些养殖户十多年来一直以养殖为生,几乎所有积蓄都投入到了养殖场上,投入大的还要借钱,如今要拆除养殖场,担心生计会顿时陷入困境;三是部分养殖场所在地将被拆除,但在目前畜牧用地紧张的情况下,新的场地无处可寻,这部分养殖户面临禁养搬迁无处可搬、无地可养境况,担心面临无法继续养殖了;由于养殖场新场址落实较难,加之目前生猪价格低迷,不利于清栏工作,一些养殖户对拆迁工作有较大的畏难情绪等等。
为切实做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莲都区从实际出发,出台了《莲都区畜禽养殖污染工作方案》,规定了关停拆迁养殖场的关停扶持政策、治理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提升政策,同时也对新建养殖场提出规范畜禽养殖场的扶持规定。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和村党员干部上门与养殖户进行交流,不厌其烦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养殖户彻底了解政府推进生猪禁限养及污染整治的坚定决心,力求将工作做细、做足、做实。
“想要养殖户自主拆除养殖场,关键是打好感情牌和政策牌。将心比心,帮助养殖户把关停养殖场的损失降到最低。”联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卢剑对记者这样说。街道出台关停政策后,街道联村干部一起上门动员养殖户拆棚减量,挨家挨户找养殖户谈心,从政策宣传、利弊分析、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思想工作。还积极帮助联系好经营屠宰户上门收购存栏生猪,尽最大可能降低养殖户的损失,带动养殖户自拆的积极性。
由于工作做得比较到位,许多养殖户积极配合整治工作,主动拆除了自己的养殖棚。大港头镇河边村农民黄丽森在10多年前建起627平方米的养猪场,生猪存栏数100多头。他说,自己养了13年的猪,虽然平时很注意,猪粪都挑到自家承包的田里,但难免有污水流出去。现在政府要治理污水,他们养殖户也希望居住环境能够变得更好,就自己拆除了……
据记者了解,截至9月22日,全区养殖场共627户,其中需关停341户,现已拆除217户,总共拆除面积13万多平方米,另有97户腾空,完成率92.1%;需治理286户,完成166户,完成率58%。
建设治污设施,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实现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
“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中,对于那些未列入关停、搬迁或拆除范围的养殖场,采取的是建沼气池或者贮液池,实现转型升级。截至9月22日,全区共新建沼气池1080立方米、储肥池1250立方米。”莲都区畜牧兽医局工作人员郭良勇介绍道。
近日,记者走访了莲都区一些列入整治生猪养殖场,发现几乎每个养殖场都走上了新型环保之路,周边闻不到臭气,污水也不会直排溪里,都收集起来转化成新型的肥料和燃料,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畜禽养殖业真正实现了转型升级。仙渡乡仙弄生猪生态养殖场在全市率先尝试非接触式发酵床养猪技术,先后投资120多万元建设发酵床栏舍并已投入使用,生猪饲养量可达1000多头。养殖场的负责人陈官平笑呵呵地说:“以前一天忙下来,不仅腰酸背痛,而且身上也是又脏又臭的。现在好了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身上也闻不到臭味了。”
莲都区畜牧兽医局局长梁聪女介绍说,下一步将联合有关乡镇街道加快新一轮的畜牧用地调整规划,在部分乡镇街道辖区内划出一定的生产区域,用于建立畜禽养殖小区或规模养殖场,鼓励搬迁养殖场或新建养殖场统一进驻,实行集中治污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依据新出台的《莲都区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和《莲都区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联合环保等部门依法规范全区的畜禽养殖行为,同时,依据有关政策正确引导全区生态畜牧业发展。该局将严格执行“畜牧进山”战略,联合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严格审批制度,发展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畜禽养殖场。
对于整治效果,群众非常满意,并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做好畜禽养殖场清拆后的场地整理和生态复绿等工作,使周边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