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及时报 正文
为什么秸秆烧得少了 雾霾仍然这么厉害?
2014-10-26 09:40:34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继10月7日至11日、10月17日至20日两轮雾霾天气过程后,京津冀地区遭受到本月第三次雾霾侵袭。中央气象台发布霾黄色预警,23日至25日,京津冀地区等地有中至重度霾。还有报道说,25日,吉林省长春市出现重霾;广东省雾霾也进一步加重,当天省内11个市县发布雾霾黄色预警。

  又一轮雾霾袭来,“应急响应”启动,秸秆焚烧屡屡成为雾霾主要成因。有数据表明,今年秸秆火点比往年少了一半,可为什么雾霾仍然这么厉害?

  专家:解决雾霾根本途径是减排

  每到秋冬,雾霾必至,这几乎已成近年来的“常态”。秸秆焚烧往往被认为是这个季节雾霾肆虐的“元凶”之一,农田的滚滚浓烟和城里的呛鼻气味,引发众多市民“吐槽”。

  近日环保部发布数据称,9月份,据卫星遥感监测数据统计结果和各地报告的现场巡查检查结果,17省(区、市)未发现秸秆焚烧火点,而其他13省(区、市)共监测到火点206个,较2013年同比减少226个,降幅高达52.3%。

  卫星定位、定点督查、发现即拘、降幅明显,可雾霾仍然如期而至。“公众的抗霾意识有待提高,而有关部门的监管方式也需更精准。”

  多地基层干部告诉记者,每到收获季节,禁烧秸秆几乎成了“头等大事”,通报着火点、处罚环保官员和基层干部、“围追堵截”农民违规焚烧,几乎是想尽办法。这折射出一些地方在处理这个难题上,已经缺乏引导的耐心。

  针对雾霾天气的形成是否和秸秆焚烧有关,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秸秆焚烧产生的烟雾通过平流作用,客观上会对京津冀地区雾霾的加重起到助推作用,但秸秆焚烧并不是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污染排放和天气因素的共同作用是霾形成和加重的原因,解决霾污染的根本途径在于减排。”

  应急形式大于内容

  “单打独斗”问题突出

  禁烧秸秆、关停并转、限行限号……每到雾霾“常态”,治理方案“一箩筐”,但治理仍需要“等靠熬”。记者调查发现,即便是防霾的应急措施,各地在操作过程中仍有诸多“尴尬”,目前的治霾也很难在短期内见效,更难让公众满意。

  环保部近日针对上次京津冀地区雾霾的督查结果显示,虽然相关城市均按要求开展了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但仍然有不少问题:一些地区应急工作形式大于内容,难以满足应急要求;应急机制不顺畅,个别地方政府在应急工作开展和部门联动上无实质性举措;机动车限行等部分涉及民生的应急措施难以完全落实;应急响应迟缓滞后;应急预案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与现实需求脱钩。

  这反映出地方政府部门在应急工作上的难作为甚至不作为,而多位环保系统人士也向记者坦言,总体来说,当前的治污、治霾尚处于“有心无力”状态,各地的应对和治理能力与形势要求还不够匹配,导致“只能抓重点,哪个有事抓哪个”。

  北方一城市环保部门负责人说,当地污染天气预警处于起步阶段,累积数据还不满一年,精确性有待提高,大气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和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等工作,也远未达到实际需求。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健说,因涉及范围广,协调程序多、社会影响大,“应急响应慢”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一些地方发生过环保部门提出执行应急措施,但最终未能执行的‘尴尬’。”环保人士马军说,大规模应急措施对政府部门的执行能力、协作能力是巨大的考验。

  治霾不是短跑

  不能“见三天蓝天就把任务抛脑后”

  APEC会议将于下月初在北京举行。据环保部门介绍,为了APEC能够顺利召开,北京将按照奥运会标准,保障空气质量。会议期间,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和山东等六省市每天都要开展联合视频会商,分别就各自近日的大气条件、空气质量监测及预报进行汇报协商。

  目前,北京主要污染物减排比例在40%以上,周边5省市减排30%以上。北京市环保局说,APEC会议期间,如遇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可进一步扩大工地停工、工业减排等污染控制范围。另外,北京市企事业单位可结合实际实行弹性上下班。

  重霾来了,紧急应对;重大活动,紧急防霾;被点名了,紧急行动。新华社评论说,当前更需要强化的是长期意识,不能“见三天蓝天就把治霾的长期任务忘在脑后”。

  必须承认,雾霾的常态化,雾霾治理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多地打响治理雾霾攻坚战。北京市聚焦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细化提出了84项重点任务;河北开始压缩炼铁和炼钢产能;上海会同江苏、浙江及有关部委筹建“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辽宁省对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开出“雾霾罚单”……

  “我国的大气污染既有因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的伦敦型大气污染,又有因交通原因造成的洛杉矶型大气污染,源头多样,呈复合型。”江苏省环保厅总工程师刘建琳说,大气污染治理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不断改进治理方式。

  “治霾是一项系统工程。”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认为,既要有政策支持,加强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构建大气整治目标考核体系;又要有法律保障,强化空气污染研究和排放标准的法律制定,严惩环保指标执行不力的单位;还要有产业调整,对淘汰范围的设施坚决关停,倒逼落后产能将排放量控制在合理水平。

编辑: 孙璐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 【专题】中央环保督察即时报

  • 武义稻田现巨型龙舟

  • 1
  • 2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