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今中国,践行“中国梦想”如火如荼,绿色生态发展已成时代浩荡主流,对水这一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重视可谓空前。
作为科学发展走在前列的江南水乡浙江,以“五水共治”推进转型发展,“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已经成为各级的重中之重和全民的自觉行动。
在此背景下,水乡概念已经突破原先平原河网的传统地理意象,而拓展至包括山区丘陵海岛在内的浙江全域,融入浙江各个城市的发展肌理和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之中。水规划到位,水治理科学,水生态优良,水生活和谐,水文化滋润,水,正让这样的城市品质提升、品性独具、品位倍增,成为江南水乡升级版、“五水共治”引领者、“两美浙江”新样本,是为“浙江最具魅力新水乡”。且看——
建德:
魅力聚焦——
三江汇流,千帆竞发,黄金水道讲述昔日荣光;
新安大坝,白沙奇雾,宏伟工程缔造仙境无双;
新叶古村,里叶荷塘,人水相依仿佛人间天堂;
建德,山水禀赋优越,丽质天生,内涵优雅;
更兼胸怀责任,敢于担当,“五水共治”,捍卫钱江生态屏障。
好水自然得,今人勤守望。
人水和谐处,风韵永不消。
水无定形,但它将优雅留在了建德。新安江行至建德段,或许是因两岸的风景迤逦,纯净的水瞬间留恋于此。摒弃之前的雄浑与冰冷,悠悠然以一段S形曲线,因循山峦之势,神定气闲,向世人展现玲珑之美。
建德的水有着一幅幅如画般的自然具象——每当傍晚和“三更风凉”时,新安江面便腾起一层轻飘飘的白雾,袅袅绕于山间,“白沙奇雾”的胜景如梦如幻,让晨昏间的建德多了几分浪漫气质,恰如人间仙境;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亘古流淌,交融激荡,1956年的一个夏日午后,一代伟人在三江口远眺,面对蘸满了岁月沧桑的青山绿水,不禁发出“北戴河冷了,庐山高了,这里正好”的感叹。
梅城脚下的徽商传奇,水泽里叶十里荷花,三都渔村的九姓渔民文化……在这里,亲水的故事绵延不绝,积淀成书,彰显文明。当“五水共治”的号角响起,那内化于心的敬水精神得以充分激发,自我加压,全民参与,举措创新,全域施行,为捍卫钱江上游生态屏障殚心竭力、砥砺前行。
美于形,秀于象,融于魂,敏于行,水和这方土地盘根交错,相融相契,成自然,成文化,成就浑然一体的水乡魅力,璀璨生辉,令人心驰神往。
水与城市:相生相知且相守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建德,正以跨区域联动治水、壮士断腕转型产业,践行着对三江好水的坚定守望】
从流转的历史中随意撷取几个片段,便能读懂建德与水相生相成的城市发展哲学。
时间回溯至南宋,建德梅城三江口一片繁忙景象:千帆过境,水上繁华尽现;梅城的街头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奔走于市,叫卖声不绝于耳。老严州府因“黄金水道”的便利,将徽商留下的商业故事串珠成链,或载入史册,或被遗迹承载,供行至于此的后人缅怀。
行至现代,三江交汇的特殊自然条件也增加了“五水共治”的难度,恰恰如此,也彰显着建德人治水的智慧和大局意识。这一次,水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建德市积极与兰溪市、桐庐县探讨合作,与两地携手开展跨区域联动治水行动,形成“宣传同心、治理同行、监督同步、成果同享”的跨区域联合治水机制,着力构建“五水共治”上下游一盘棋的良好格局;组建了专门的“三江”打捞队,进行网格管理,全力保障水面的清洁,呵护“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三江口。
新安江,建德的母亲河,向来是如此博大无私。1957年,资源匮乏、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将电力发展的梦想寄托在了新安江畔:新中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在此落成。
又因水,一座城市为国家贡献了最初的发展动力,也因此在新中国新时代找到了新的历史定位。而与为新安江水电站作“贡献”相伴的是,灵动之水回馈给建德市一个天然空调:常年保持在14~17摄氏度的新安江水,随江水升腾而起的平流雾,幻化为“白沙奇雾”怀抱着这座城市,扮靓了建德的每个晨昏。
保护母亲河——新安江,是停驻在每一个建德人心底的自觉意识。为呵护一江好水,以化工为产业龙头的建德,用壮士断腕的魄力,关停了全市39家化工企业中的19家,转型5家;建成五马洲电镀废水集中处理重点项目,以承担五马洲区块电镀产业园废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的责任,保障建德的电镀行业在环保的基础上实现发展。目前,新安化工白南山区块、IFF(杭州)公司及电镀企业等搬迁入园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建德,维系了自然生态和城市发展的和谐,也用行动证明:生态与发展,城市与产业,从来不是相斥的存在。
城在山水间,山水傍城生,建德把“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天然格局作了独到的诠释。最大限度地尊重山水之势,与水和谐亲近,城市便会得灵动之美,这种认知早被融入了现代建德的城市建设理念中,更被建德人精要地概括为“显山、露水”。
如今,建德市采用组团、块状的发展模式,规划建设洋溪区块、洋安区块、桥南区块、叶家区块等相对完整独立的功能区块,在各个区块间保留了自然山体环境,修建白沙公园、体育馆公园、彩虹桥公园等,作为区块出入口处保留的城市过渡空间。同时保留城市中的山体公园,比如月坪公园、凤凰山公园等,最为重要的是留足新安江两岸的江滨公园,从而构建出“引山入城、引水入城、引绿入城”的整体城市图景。
建德,一座名副其实的水乡之城,正不断讲述并践行着魅力水乡的美好梦想。
以水之名:且让山河处处美
【全民治水、全域治水、全方位治水,正在有力重塑并提升着建德的山水格局和品质,到今年年底,境内河道全流域将达到三类水质标准】
当历史的车轮驶向转型变革发展的当下,当我省大力实施“五水共治”战略行动,建德对水的那种敬重、善待与守望已经不仅仅关乎其自身发展的全局筹谋,更体现了为下游地区守住生态屏障的责任和担当。
建德境内水系复杂,且因处于钱塘江的上游,敏感、特殊的区位特征使建德的“五水共治”工作多了几分艰巨。建德站在全局高度,全盘做好治水的时代大考,将“五水共治”与“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三江两岸”、新农村建设、生态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全省“五水共治”三步走的要求,从全市实际情况出发,明确以“治污水”、“防洪水”、“保供水”为重点,力争全域水环境“一年初显成效,两年明显见效,三年全面改观,五年实现质变”,计划3年全社会投入57.8亿元,其中2014年投入18.1亿元,实施24大类137个“五水共治”项目。
以水的名义整山河,“五水共治”在建德演绎成了“全民治水”:“争当治水先锋”的风气在全市党员干部中迅速形成,全市党员干部、工青妇组织以及志愿者6.3万余人次走到“治水”一线,共组织开展清洁行动2149次;全社会积极参与“五水共治”,募集“五水共治”定向融资4亿元,为建德全面治水奠定了资金后盾;涵盖总河长、一级河长、二级河长分工协作的三级“河长”制得以层层落实,33位市领导分别联系42条541.2公里河道;对寿昌江、莲花溪、清渚溪、黄垅溪、长宁溪、大洲溪、前源溪、后源溪等重点流域逐条量身定“治”,设计“独家”治理方案,开出特色“整治处方”。
浓得化不开的乡愁通常在农村,生态治理的难点也在农村,打开厚厚的建德“治水”考卷,且看农村治污工作交付给时代的答案——
乾潭镇胥江村是建德市农村污水生态化治理示范村,该村修建的微动力厌氧池,将1800多人排出的生活污水处理为二级水,这一做法将在建德132个村子推广;全市广大农村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制定实施畜禽养殖退出补偿政策,出台现代农业扶持政策,借助“五水共治”的东风,农村开始上演一场场转型升级的大戏,原来的养殖户纷纷向种植业、服务业等转型。截至目前,建德市先后整治污染养殖户2251家,拆除畜禽养殖场62.8万平方米,其中1662户退养农户成功转型;下半年,草莓种植面积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500余亩。
而今,建德市39条县级河道中有36条整体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具备可游泳条件;49个监测断面水质达到Ⅰ类~Ⅲ类的有47个,占95.9%,比“五水共治”前上升30.6个百分点,其中,Ⅱ类监测断面为34个,占69.4%。与“五水共治”前相比,49个监测点中有21个监测断面水质变好,年底河道全流域将达到三类水质标准。
不负河山一片好,奇山秀水处处见,“五水共治”下的建德,好山好水的独特城市品相更加凸显。
淙淙清泉:流经生活入梦来
【现代技术的推广运用,古人智慧的传承延续,水,给建德广袤乡村以桃源般充满诗意的民生回馈】
走进建德农村,微动力厌氧池随处可见,全市通过“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垃圾处置模式,不断提升农村的环境质量,同时,分批推进农村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工作,目前第一批7个村已初显成效,第二批71个村全面铺开。农村的干净整洁,换来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境界:在建德,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亲近质朴的水乡生活,去品味沿袭了水基因的别样江南。
里叶村种植莲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宋,清乾隆年间被指定为贡品入京。盛夏,步入莲子之乡——大慈岩镇里叶村,便是走进“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乡风景图,十里荷叶田田,清风袭来,莲池涌动,醉人的香气便激荡于心,浓浓的水乡味,袅袅于怀难以散去。
里叶村人的生活节奏仿佛从未被现代生活的喧闹侵扰,村前的常乐溪清冽如许,怀抱着满池荷花,偶有锦鲤跃出水面,便惊扰了一池平静。荷花香、莲美味、人朴实,皆因这一汪清泉,自古生动至今,滋润着世代里叶人的生活。
像里叶村一样,建德的乡村无论大小,各具村品,尽管藏身于深山之中,却总能扬名在外:集莲文化、诸葛文化、泉文化、畲族文化四绝为一体的双泉村;因一方好水土的养育,成为知名柑橘强村的松口村;古朴典雅的“江南村”已有上千年悠久历史,白墙青瓦的明清建筑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被誉为“富春江畔桃花源”;《爸爸去哪儿》实景拍摄地新叶古村,典型的江南建筑、潺潺的小桥流水人家……分布在建德大地上的众多古村落,特色各具,共同讲述着十足的江南水乡味道。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建德富春江七里扬帆景区以“山青、水清、史悠、境悠”为特色,是富春江风光的精华,和长江三峡、桂林漓江并称为我国3个著名的江河峡谷型风景区,船行其间,有“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诗情画意;游船在子胥峡中航行,两岸风光秀美,“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画家黄公望的国宝级画作——《富春山居图》便选材于此地。
在建德的山野林间,潺潺的清泉无处不在,载着建德人对生活的感恩和期待,从日常的细节中流出,在人们甜美的梦境深处停驻。
为魂为源:溯得千年乡情长
【文化是魂,文化是根,由水而生的独特文化是牵绊建德人民的浓浓乡愁,是亲近者可以汲取力量的源泉】
对一个人来讲,文化是其最核心的内在因素,决定了人之所以为人,此人之所以非彼人。于城市而言,不同的地理水土特征经由长年累月的塑造会带来不同的地域文化品性。山水见长的建德,便有着这样独特的水文化,成为当地人们化不开的乡愁。
“望古塔,游三江,扬帆七里醉渔家。”掩映在绿树丛中80多幢白墙青瓦的民居,居住着三都渔村的70余户人家。“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缓,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淳美的生活环境至今维系着三都渔村淳朴的民风。渔民们沿袭着古老的渔家文化:洒下渔网,用古老的捕鱼方法和原始的捕鱼工具,开启了一天的生活期待;夜捕鱼、昼补网,恪守休养生息的自然之道千百年。
听河边的老人娓娓讲述“九姓渔民”的传说,观看一场“九姓渔民”浪漫的水上婚礼,参加观鱼火、对渔歌。一场欢乐过后,再品一下“九姓九菜”的全鱼宴,让身心和舌尖在渔村文化里徜徉,你仿佛便是一条活泼的鱼,畅游在渔文化的博大水体里。读懂三都渔村,便读懂了建德古朴的水文化。
在古严州府所在地梅城,有一种流传已久的传统民间男子群舞类灯彩节目——严州虾灯,俗称虾公灯,因其浓郁的地域文化特性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严州虾灯舞动时热情奔放、粗犷豪迈;表演时,绣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的旗幡分立两旁,虾阵随鼓乐流转顺畅,变幻自然,腾挪有致的舞台调度与欢愉窜蹦的画面组合,使“虾”的肢体语言更显得卓然炫彩,生命的律动与情感的抒发表现和传递出天地大美的意韵和境界。展示了“小虾敢与龙共舞”的团结拼搏精神,彰显了“协同方能出彩,合力才会得胜”的朴素理念和自然真理。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建德,水浇灌了其文化的根和源,历经千年而深深驻扎在了建德人的灵魂里,带着灵动、执著和宽容,从古严州生长至当今现代而不失古意的建德城。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