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环保新闻网11月19日讯(记者 仲瑶卿)宁波大桥生态农庄位于宁波杭州湾新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总面积达2000亩。据了解,该生态农庄主要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并通过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再生清洁能源应用,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休闲旅游进行有机结合。
![](http://img.zjolcdn.com/pic/0/06/50/91/6509131_702125.jpg)
宁波大桥生态农庄
近年来,该生态农庄顺应大农业、大健康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杭州湾国家级湿地公园、休闲旅游目的区位环境优势和自身发展具备的4A级旅游景区品牌积累优势,全力打造“学生培训基地、休闲健康基地、农民实践基地”三大高地。
学生培训基地
据悉,该生态农庄在2006年就被评为“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并长期与市教育部门等联手举办素质教育实践活动。
![](http://img.zjolcdn.com/pic/0/06/50/91/6509132_978532.jpg)
正在接受队列训练的学生们
学生们通过暑期军训在这里进行队列、军体拳、整理内务等军事化训练;通过社会实践等培训自己动手,包饺子,做蛋糕,种花种菜,体验农耕生活,做到自食其力;还通过素质拓展等培训,进行青春期教育,拔河等体育比赛,以及模拟急救、地震逃生活动,增强体魄和安全自救能力,提高团队意识,丰富知识阅历。
休闲健康基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生态农庄以开放合作的行动,引进新项目,延伸休闲健康产业链,培植休闲度假、医疗养生一体的新型服务业态。
目前,已与河南(武林风)顺远搏击馆签订合作意向书,开办浙江分馆,填补我省自由搏击教育领域的空白,为企业单位提供安保人员实训平台。
![](http://img.zjolcdn.com/pic/0/06/50/91/6509133_355281.jpg)
菊花展
近年来,以“森林慈溪,智慧花博”为指导理念,不断打造慈溪花卉博览会、菊花展、郁金香节和油菜花节等节庆活动,促进美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设百草园、闻香园等功能性植物园进行养生休闲。
农民实践基地
全面打造生态农庄农民实践基地,一方面,针对本地及周边农民每年开展3-4次新品种、新技术培训和现场会议;一方面,紧扣“谁种地,种好地”话题,抓住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年试点2013年启动新机遇。
![](http://img.zjolcdn.com/pic/0/06/50/91/6509134_594613.jpg)
科普教育大棚
据了解,大桥生态农庄自成为全国首个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以来,便以依托慈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体制机制、市场化水平全国领先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先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资源,共将持续为来自全国试点县的3000-5000个职业农民进行种植业、养植业、食品加工、生物制品、农业生进理念等实训型培训。
响应“五水共治” 提升污水处理技术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农庄为响应“五水共治”,建立了3套水体修复与利用工艺,实现重污染河道景观改善,中污染水体功能提升,实现了微污染水体深度净化与循环利用。
建立中小型黑臭河示范工程
从外网黑臭河内取水,经增压进入中转水池,然后通过曝气生物滤池,再经过充氧生物处理后出水进入供水分配池中,供应各养殖渔塘补充水使用。
![](http://img.zjolcdn.com/pic/0/06/50/91/6509135_997823.jpg)
曝气生物滤池简称BAF,是普通曝气生物滤池的一种变形,它对污水中的COD、悬浮物、氨氮等物质具有较高的去除率。
据相关专家介绍,通过采用BAF处理技术,可使生物处理和过滤同时进行,让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去除过程由微生物代谢完成,起净化作用的主要是专性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
建立富营养化人工湖示范工程
采用“微动力调控+菌藻共生水质净化模块+漂浮湿地”工艺,据了解,该技术工艺在标准模块内激活土著微生物,培育高效菌藻共生的生物体系,对水体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
![](http://img.zjolcdn.com/pic/0/06/50/91/6509136_483638.jpg)
微污染与雨水混合作为资源化水域
据该生态农庄负责人介绍,此项目是区通过建造温室大棚雨水收集系统和生物膜水处理系统,形成了以生物膜水处理为技术平台的水资源循环再利用模式。
![](http://img.zjolcdn.com/pic/0/06/50/91/6509137_475201.jpg)
微污染水体与雨水混合利用设备运行图
首先在温室大棚外安装雨水收集管道,对雨水进行统一收集、沉淀,在经过自然沉淀、日晒等过程后得到初步净化的水体,再通过生物膜水处理设备处理后,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水源,作为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用水,有效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为“五水共治”助力。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