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及时报 正文
西塞山前飞白鹭 “五水共治”年终省考看湖州矿业转型
2014-12-19 08:22:42 来源: 杭州日报 作者: 周璐彦 张烈纯 高媛

湖州矿山复绿

  12月12日,中午11点半,长兴李家巷镇,从天际传来几声“闷雷”。

  “嘭,嘭——”附近村民早已习以为常。“又在放炮了。”

  5分钟前,新明华矿区副矿长陈卫明爬上瞭望台,拉响有些生锈的警报机。

  在他脚下,60个足球场大、50米深的矿区尽收眼底。火柴盒般的挖掘机、大卡车停止了“蠕动”。

  9个炮点依次被引爆,震碎的巨石先后从灰白的山体剥离,如瀑布倾泻而下,落至矿底,又像潮水撞击堤岸,掀起似浪的烟尘。

  从每天开山两次降为一次,从每年四五百万吨产能缩至100多万吨,这座有着四五十年历史的老矿“风光”不再。

  资源紧缺的现实与生态保护的共识,倒逼各地产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湖州已关闭62座矿山,压缩开采规模1.1亿吨以上,与矿业牵连的产业一时“雷声”四起……

  疯狂的“石头城”

  5000多平方公里的湖州地界上,东、西苕溪呈人字形由南往北注入太湖,长湖申航道自西向东朝着上海奔涌而去。这两条母亲河,在最近几十年里,也是当地人的“黄金水道”。

  12月8日凌晨3点,停泊在长兴洪桥避风港的“01386”号单机船点亮航灯,在黑暗的水天之间悄悄起锚。

  丈夫曹宝国在舱里把舵,一天一夜后,船往东北方向穿越太湖直抵昆山。此行距离夫妻俩第一次跑船已整整十年。

  “那时候,钱太好赚了。船这么开着,就会有人站在桥上问‘这货有主了吗’。”妻子赵小萍坐在船头,红色羽绒服被风吹得鼓鼓的,“为啥来钱快?到处是建筑工地,热火朝天的,生意就像煮沸了的水!最多时,一个月能装20趟货,都是现钱啊。”

  长兴矿多,在湖州乃至长三角出了名。老曹夫妻俩所在的盐城东台,一个村一下子出来30条船运石头讨生活。

  老曹们聚集的长兴李家巷镇,石灰石、石英石储量丰富,是全国最大的重质碳酸钙基地,人称“石头城”。

  全镇曾有2/3以上的人吃这口“石头饭”。“不是开矿的,就是办石粉厂的。要么丈夫在山里开山采石,妻子在家门口拉个机器轧废石。”该镇国土资源所副所长丁卓杰说。

  当地人用“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来形容开山盛况。青草坞村从湖州最穷的村一下子暴富,上世纪80年代就盖起了楼房,90年代有了小轿车。

  湖州城郊,大名鼎鼎的西塞山同样开了矿,德清洛舍镇、三合乡一船船矿石运往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用的都是德清康介山的石子。”德清船运公司70岁的倪步才说。

  整个湖州年矿山开采量在1.6亿到2亿吨之间,当地流行的说法是,“湖州的石头造起了大半个上海浦东。”

  矿业“雷声”阵阵

  12月12日,老曹夫妇返航至长兴华飞码头。发动机熄灭后,老曹拉紧缆绳,未待船停稳,便架上自行车急匆匆下了船。“找货去了。”妻子说,起码等上两天才有货。

  在另一个华鑫码头,一艘跑盐城的“11755”号货船已经等了十多天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最早嗅到湖州矿业变化的就是老曹这批人。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两年,常常堵航的长湖申航道变通畅了。原来封港一天,船就停得“看不到水”,现在三天也没几条船。

  在德清,最后一条拖轮也面临停航。京杭运河里,伴随着“笃笃”声的运石船队,也越来越少。

  “一半的船都卖掉了。”问题在哪里?“建筑业不景气,买家少了。”“不让开矿了,货少了。”码头上,船佬们讨论着行情。

  与此相伴的是,石头价格一路“噌噌”上涨。从最初的十几元、二十几元一吨,一路涨到了40多元一吨。

  如此种种变化,爱在太湖上看日出的赵小萍早有预感。“我们飘在河上的人最知道水了。这两年矿开得多了,雨水冲着满地石粉,河先是变白,然后浑浊变黄。迟早要干不下去的。”

  当地人对此也深有体会,“开车经过李家巷就像穿越封锁线,雾蒙蒙的。”

  这也衍生出湖州在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中一个特殊项目——矿山治理。湖州市市长陈伟俊说,今年矿山产量要压缩到5000万吨。

  长兴更早一步关停了17座小矿。陈钦招在青草坞村龙井山腰承包了十几年的山矿,就在关停之列。“关矿以后做什么?矿里五六十个工人怎么办?”

  与他一样受到冲击的还有开石粉厂的王庭彬,长兴同时关闭了240多家小石粉厂。

  开矿的陈钦招、办厂的王庭彬、跑船的老曹夫妇犹如一根绳上的“蚂蚱”。铁腕治污下,这些从业人员如何谋生,乡村生活怎样重构,县域经济如何转型?给当地政府出了一道难题。

  这几天,“五水共治”工作正迎来年终省考,一份份美丽答卷背后,各地许多高能耗产业有着同样的困惑。

  靠山不再“吃山”

  12月17日晨8点,老曹夫妇接单了一船200多吨的石粉,启程前往苏州。一年前,他们就发现装不到石子了。

  这一变化缘于长兴县政府出台的禁止石头外运政策。“一方面为了限制资源开采,另一方面推动涉矿企业向深加工转型。”长兴县矿资办主任汪敏解释。

  深加工是当地解困的出路之一。以李家巷镇为例,把关闭的200多家小石粉企业,重组为9家现代化、清洁化的大型企业,形成集聚平台。

  其中,陈钦招与人合伙投资5000万元办了“华源粉体”,一下子从小老板变成了大老板。“利润翻了好几倍,比开矿心里踏实多了。”

  闭坑矿地、拆迁小厂实现“腾笼换鸟”是另一种路径。“企业集聚后,矿业用地从原来的1200亩减少到300亩,高端产业有了腾挪空间。石粉产能从每年的650万吨减少到200万吨,降低了对资源的需求。”该镇镇长金永良说。

  同样在亚洲最大的露天石矿德清砂村,关矿后预计平整近万亩地。“计划引进中国、世界500强等大企业。”德清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书记冯月明说。

  现在的李家巷大道,地面湿润,两辆洒水车常年来来回回;湖州西塞山等38座矿山实现了复绿;建设“花园村”的砂村迎来了迁走的村民……

  一个个矿业乡镇,经历阵痛后,经济正在复苏。大企业重组后,李家巷镇税收不降反增,从每年3000多万元涨至5000多万元。

  陈钦招这样的矿主入股办起了大企业;矿里员工进了厂;王庭彬这样的小厂老板生意转了行……

  至于产业链底层,各地的矿工、搬运工,则如候鸟般,“向食而生”来了又走。

  一双市场的手无形地指挥着——货少了,船也少了,保持着微妙的生态平衡。老曹夫妇依旧在太湖流域跑船,细心的赵小萍发现,日复一日,水变清了……

  老曹夫妇返回长兴华飞码头。

编辑: 胡翀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 【专题】中央环保督察即时报

  • 武义稻田现巨型龙舟

  • 1
  • 2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