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年末,治水好声音越唱越响亮。
治水这一年,全市水质稳中向好, 53个市控断面中, II类-III类水的断面比例为86.8%,比去年上升1.9个百分点;
治水这一年,通过矿山土地平整,整出工业平台15118亩,通过落后产能淘汰,腾出27.8万吨标煤用能空间,废水排放量预期将下降11%、用水量下降5.15%;
这一串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浸润着全市治水人的辛勤与智慧。从政府部门到群众百姓,从关注当下到着眼长远,治水人追逐着既定目标任务,一路兼程,踏石留印。
狠下决心铁腕治水
改善垃圾河、黑臭河,是老百姓最为迫切的愿望。为此,在“清三河”全省这道共同命题面前,我市一个“快”字打响了治水第一枪,分别提前6个月、 3个月完成了省下达的垃圾河、黑臭河的年度治理任务。“清三河”仅是体现我市治水速度的一个缩影。太嘉河、环湖河道整治、苕溪清水入湖、扩大杭嘉湖南排等四大骨干水利工程,在上月底就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前11个月,我市有近7万户农户用上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一次次提前完成,一次次刷新速度,彰显了市委市政府治水的决心。
为巩固治水成效,各级政府纷纷用了狠招。安吉县专门聘请了一支严苛的评审队伍为整治河道来“销号”,不合格的河段永远列在“黑名单”;吴兴每月评选最美、较差河道,形成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将乡镇领导、驻村局长、行政村主职干部治水工作绩效与奖金挂钩。“在‘五水共治’过程中,各级政府都体现出了铁腕气势和不留任何情面的整治,铁腕的本质是大刀阔斧的深层次改革,以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市治水办专职副主任娄显杰说,在今年治水过程中,我市深化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淘汰落后产能腾出了用能空间。目前,共完成1160家企业落后产能淘汰,腾出了27.8万吨标煤,为“大好高”项目的引进提供了保障。
民间智慧全民治水
化工企业最怕有气味,废水排放也常常是迈不过的一道坎,而位于德清县新安镇的新康化工有限公司主动作为,打破了这些“魔咒”。今年,企业自主研发多功能储罐,在密封环境下实现晶体和盐酸的分离,盐酸直接回用,杜绝了污染。企业负责人姚松良说,技改后,在原有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年减少废水排放量近4万吨,年减少燃料1万吨。
从“要我治水”到“我要治水”,治水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自觉行为,他们认为,现在都在讲绿色发展,不把水治好,企业发展没有出路。
如果说企业为治水献计出力主要依靠自身技改,老百姓的贡献则来自朴素的自觉行为。在德清县洛舍镇洛舍村,有个人人皆知的《家庭护水公约》,家家落实门前三包,家家爱水呵护河道,家家惜水节约使用,家家监督互相劝导,通俗易懂,村民都自觉遵守。沿岸46户居民还自发成立了家庭护水示范组,用“流动红旗”来评优评比,在自我管理、互相监督中实现自觉治水。
长兴夹浦镇村民自发建起的“壹基金”,每人每月捐1元钱,用来补充村里河道的治理费用和保洁费用;吴兴区环渚街道瑶台村有一支志愿者突击队,由20多名党员、村民代表和普通群众组成,不管村里哪边的环境卫生出状况,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清理和维护;平均年龄达到50多岁的西苕溪巡查队,组建以来的近千个日夜,坚持每天在西苕溪河畔巡逻……把治水当成自家事,从企业到个人,从支持到参与,全民治水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为治水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巩固成果长效治水
能不能把治水成果常态化、长效化,是衡量治水成败的主要标准。今年以来,围绕河道保洁、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运行维护等领域,我市出台了河道长效保洁管理办法和深化“河长制”实施意见,用制度机制来确保治水成果。
在吴兴区埭溪镇大冲村大冲溪边,竖了一块公示牌,上面不仅标明了河道名称、河道等级、保洁人员、责任单位等内容,还把“河长”的职责一一列举出来,并且公布了监督电话。村支书钟雪良就是“河长”,他说,之前,村民的一些生活习惯不太好,比如乱丢垃圾,但是通过这段时间的宣传,村民自觉意识提高了。如今,我市全面推广实施“河长制”,实现全市7373条、 9380公里河道“河长制”全面覆盖,确保了每条河道都有人管。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改善农村水环境的难点,尤其是如何管好用好已建设施,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之策。德清在全省率先推广“政府购买服务,企业专业维护”模式,一方面,解决后期运维资金问题,消除乡镇、村级及农户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用专业力量解决技术问题,确保经过处理的污水放心直排。
如何破解“五水共治”中存在的上下游同治和水岸同治的问题?我市和嘉兴两地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签订湖州—嘉兴环境友好区域协作意见,建立工作会商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和区域联防制度。为解决南浔—桐乡边界污染问题,我市投入1600万元完成交界区域制革企业落后设备淘汰和治污设施改造,将污水接入桐乡污水处理厂,实现跨区域纳管处理。“要巩固治水成果,就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娄显杰说,下一步治水,要把联动治水机制固化成制度。以“河长制”为依托,建立网格化监管模式。以河道长效保洁、农村治污设施运维管理为重点,完善后续管理。以共治为导向,积极探索全民治水机制,还将治水同转型升级、生态建设等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城市价值、升华城市文化,让湖州这座城市因水而闪耀。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