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及时报 正文
长兴农民热衷“生态牌”
2015-01-27 10:56:48 来源: 湖州日报 作者: 路平 李波

  眼下在长兴,要问当地农民“热”什么,不少人都会回答你“如今干农活也要讲卫生啦”。

  王千第对此很有感触。这位龙山新区后洋村老农民,养殖青虾已有20多年的历史,去年他养殖的青虾销量直线上升。“全靠河水干净了。”他说,“河塘里的水是从水口港引进来的,经过整治,河道里的水变清了,青虾品质也上去了,当然也卖得起好价钱了。”

  “像我手里的这只青虾,长得壮,身体又长又透明。如果水质不好,这虾就是黑的。”老王说,过去,河道没有治理前,上游喷水织机的污水随意排放,水浑浊不说,鱼虾也因水质差都死了。“人离不开干净的土壤、空气和水,种什么、养什么也同样如此。”老王这样总结他的经验。

  去年以来,借治水、治气两大攻坚战,长兴农业探索新的生产模式,改变过去“只问收成不计后果”现象,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新颖的立体生态圈

  眼下正值葡萄的冬闲时节,可在画溪街道佰堂家庭农场,农场主杨佰堂却依然在葡萄架下忙活。

  虽然葡萄藤已经枯黄,但在葡萄架下却是一片翠绿,一颗颗新鲜的有机花菜正等着他来收割。这是杨佰堂发明的套种方法:葡萄大棚套种有机花菜。“种菜之后,土壤经常要翻耕,翻耕之后的土壤变得疏松,有利于葡萄的生长,这批菜叶子烂在地里后,还能增加土壤肥力。 ”在农闲的时候,杨佰堂开始在葡萄架下收获新的成果。

  首次尝试套种20亩后,他收获了不错的经济效益,这不禁让他乐得合不拢嘴,“花菜现在每斤能卖2.2元至2.5元,20亩地已经让我赚了8万多元,还有30亩地将在春节时采摘。 ”

  这两年,在长兴像杨佰堂这样发展生态套种农业的种养殖大户不在少数。

  荷塘里,吕山乡村民沈淦平建立起“莲藕+鱼”和“莲藕+鳖”套养的新型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冬日的暖阳下,太湖街道沉渎港村的农田里透出了嫩绿,一个多月前播撒的麦种已经萌芽,“稻套麦”开始在水田里流行起来……

  据县农业局经作站副站长毛晓梅介绍,近一两年来,套种农业迅猛发展,模式多样,且面积不断增加,去年各种套种模式总面积达2万余亩,立体生态圈正在成为长兴农民新的发展模式。

  种养绿色循环模式

  对于湖州人胡志宏来说,吕山乡是他的福地。年轻时,他从这里娶走了一个漂亮的姑娘,如今又带着3500头湖羊,将事业扎根在了这里。

  冬季,饲料短缺往往让畜牧业成为一个艰难的时期,但对于胡志宏所开办的长兴永盛牧业来说,这却并不是一个问题。相反,他所饲养的3500头湖羊却吃得更好。“一头湖羊一天要吃7斤饲料,一年算下来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单单靠牧草养殖根本不够,但当地一种经济作物却成为了与养殖湖羊的天作之合。”胡志宏所说的经济作物就是芦笋,蛋白质含量达13%,成为湖羊最爱吃的食物。

  目前,长兴有8000多亩芦笋基地,一年两季的芦笋生长期结束后,没有去处的秸秆变成了令人头疼的田埂垃圾,但湖羊的到来,却让原本毫无用处的芦笋秸秆成了香饽饽。

  在这里,一条以芦笋秸秆——湖羊——肥料为主的生态循环模式已经成为湖羊产业的新链条。营养成分相当于优质牧草的芦笋秸秆,正成为湖羊的营养大餐,而湖羊的粪便则成为促进芦笋生长的有机肥料。

  经测算,每亩芦笋年产秸秆2吨,全县8000多亩芦笋基地每年可为羊场提供1.6万吨的秸秆饲料,为羊场节约饲料成本480万元。同时湖羊基地产生的粪便又为芦笋基地提供了8000多吨的优质有机肥。这有效改善了农田土壤结构,提高了芦笋产量及品质,全县芦笋基地实现增收200多万元。

  去年该县湖羊养殖量达到13.2万只,规模羊场20家,其中千头以上羊场有8家,产值达到了近亿元。每家湖羊养殖场都引进了这套种养结合的绿色循环模式。

  如今,长兴湖羊的良种已经远销新疆阿克苏、福建龙岩、河南郑州、安徽安庆等地,得到广泛认可。

  秸秆带来真金白银

  到去年底,长兴县为期47天的秋季秸秆禁烧期正式结束。

  成绩单也很快发下来:巡查45天仅发现焚烧点15起,相较夏收期巡查15天229起大幅下降93.4%。

  “田里没人烧秸秆了,再也没见过连片的火海。”县城人的感觉则是,“以前从四面八方各个乡镇飘来的浓烟今年好像一次都没有”。

  秸秆禁烧,年年都在禁,为什么今年有奇效?“政府为秸秆找到更多好的出路,当农民不烧秸秆的收益超过过去的一烧了之,他们自然也就不烧了。”县农业局副局长夏建峰说。

  去年秋收季,虹星桥镇西南村的种粮大户朱利勤新添置的大型收割设备,因为带有秸秆粉碎功能,这台销售价格为11万余元的设备,政府补贴近2万元,他自己花了9万多元。农户们都排队让朱利勤收割,这让他忙得不可开交,每天要收割60多亩稻田。

  在泗安镇、林城镇、画溪街道,这些地方悄悄地壮大起一批职业扎草绳人。泗安镇的苗木产业对草绳的胃口很大,仅管棣村就有七八十户人家从事这个职业。为了满足制作秸秆需要,村上的人每年还要花三四个月时间,到周边乡镇收集秸秆。

  村民程行举当初仅仅花了900多元购入了一台草绳机,一年就为一家带来四五万元的收入。据不完全统计,泗安镇大约有这样的家庭作坊近400家,利用秸秆制作草绳,可以给全镇村民带来每年700多万元的收入。

  在宏源生物能源、利能生物能源等生物质燃料的新型技术企业内,秸秆经粉碎、加压、增密成型等方式,制作的燃烧棒可以替代汽油、燃煤等使用,且硫排放量低于0.08‰。

编辑: 单世高(实习)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 【专题】中央环保督察即时报

  • 武义稻田现巨型龙舟

  • 1
  • 2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