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及时报 正文
水丽人 人丽水
建水生态文明 筑梦美丽城市
2015-01-28 15:16:57 来源: 丽水日报 作者: 张李杨 何沪彬 戴建军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改善水生态,实现人水和谐,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开展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系统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为主要内容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山水和谐,证明水生态文明

  丽水,地处浙江省西南部,是浙江省发展中的新兴城市,刚刚闭幕的省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丽水打造成为区域中心城市”。

  丽水因山水而名闻天下,“绿水青山”是我们的骄傲。

  丰富优质的水资源是丽水的一大宝贵财富。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省的4倍,全国的3.5倍;境内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达328万千瓦,占全省的40%,被誉为“中国水电第一市”;地表水水质优良,江河湖泊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Ⅰ、Ⅱ类标准,全市共有103个水功能区,2013年参与评价的重点水功能区64个,达标58个,达标率为90.6%,水质为三类以上的河长占评价总河长的98.6%;水系发达,5平方千米以上河流973条,是浙江省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还是浙闽六大江之源。

  保护好丽水的“绿水青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006年,市委、市政府就组织成功申报全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丽水成为全国五个试点城市之一,开创性地开展了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2008年,又在全国率先发布《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08-2020)》,提出了实施“生态产业、生态集聚、生态设施、生态涵养、生态文化”五大工程;2009年,在全国率先研究制定《丽水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201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把丽水作为浙江省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思想的先行区和试点市,不再考核丽水的GDP和工业总产值;2014年,丽水正式列入国家生态文明第一批先行示范区。丽水,正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道路上昂首前进,也迎来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春天。

  五水共治,保证水生态文明

  丽水以水而名,缘水而兴,因水而美。

  省委、省政府提出“五水共治”战略部署,丽水以此为契机,开展“五水共治”综合治理。成立机构,推行四级“河长制”。市委王永康书记、市政府黄志平市长分别担任城区丽阳坑和好溪堰河长,多次实地调研指导治水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治水难点问题,内河水质及周边环境明显改善。领导带头,全市治水取得全面成效。

  以治污水为核心,加强水环境保护。全市已治理黑河、臭河、垃圾河1078千米,主要城镇内河整体水质明显提升;整治完成并通过验收的企业53家,关停淘汰企业22家;新建城镇污水管网141.24千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数近1000个,新增受益农户13万户;全面完成禁养区养殖场关停搬迁工作,关停搬迁养殖场1295个,减少生猪存栏14.7万头,农业面源污染和水产养殖污染得到有效防治。

  以防洪水为重点,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水平。一方面,以千库保安工程、中小流域重要堤防、独流入海等工程为重点,全面启动水利设施建设,建立“水库蓄得着,堤防挡得牢,河道排得出”的水工程体系,2014年加固堤防67.9千米,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6座。另一方面,强化非工程措施,提出“防汛动员全民化、防汛管理网格化、防汛决策信息化、防汛抢险专业化、防汛储备社会化”的“五化”达标创建建设,至去年底,各县(市、区)均已达标。

  以保供水为目标,着重抓水源地保护。积极开展水源地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和改善了180万人农村人口饮用水。

  以抓节水为载体,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规定要求,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实施取水许可、用水定额管理、水资源有偿使用等举措;深化“节水减排”活动,以高效节水灌区改造提高灌溉有效利用系数为重点,提高农业节水能力;广泛开展“节水型单位”创建,形成全民用水、保水、节水的水资源管理大格局;把节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对年取水量10万吨以上自备用水户企业全面实行实时在线监控,建设屋顶集雨等收集系统336处,改造节水器具9757套,完成一户一表改造2.34万户。

  以排涝水为抓手,做好城市排涝水。加大排水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排涝能力和排涝标准。2014年共计完成排水管网清淤684.77千米、新建排水管网78.5千米、提标改造排水管网29.5千米、改造雨污分流管网68.4千米,超额完成年度治理任务。

  保护瓯江,承继水生态文明

  推行水生态文明建设,还要科学合理地保护资源、放大优势。八百里瓯江是丽水的母亲河,丽水境内干流长310千米,流域面积占丽水市域面积的76%。树立全流域生态保护意识尤为重要,目前止,取消了干流上的三级电站建设规划,维持河道地貌水文特征的自然性。同时禁止河道采砂,开展专项治理违法占用河道和违法向河道弃渣等“两违”现象,严格控制生态河道周边的产业结构,制定了有利于瓯江生态保护的产业引导政策,规定在生态河道管理范围和河滩湿地保护区范围内,不得办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

  严格把关,全面启动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结合生态防洪兼顾景观休闲的理念,建成大港头生态堤防、红圩村生态堤防、南山和水阁生态堤防等工程;利用瓯江大量的浅水河滩、泛洪湿地、水道等典型湿地,以及湿地内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资源,建设了集保护、科研、休闲、科普为一体的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

  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截至2012年底,全市城镇全面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使用。从2007年开始,在农村全面推广“户收集、村集中、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2009年开始实施农村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集中处理实施;2014年开始大规模进行农村污水截污纳管、微生物及生物池处理;持续开展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增殖放流工作,全市每年投放各种水生动物4000余万尾。

  加强制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从2006年起,先后出台了《丽水市南明湖景区管理暂行办法》、《丽水市瓯江干流莲都段生态河道管理办法》、《丽水市河道采砂管理暂行办法》、《丽水市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管理办法》、《丽水市城市蓝线管理暂行办法》,并建立了瓯江干流生态防洪防枯调度制度。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013年出台了《丽水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明确了水资源管理保护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为做好生态监测工作,探索建设了集水文、水质、水土保持及渔业监测体系的“四站合一”生态监测网络体系,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

  通过持续探索和实施,全市基本实现了“水量可调度、水质可控制、生态可监测、防洪生态化、生物多样化、河滩湿地持续化”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目标。2012年3月,丽水市瓯江干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以93.1分通过了水利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的联合验收。

  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建设水库388座,总库容66.46亿立方米,建设堤防总长1306千米,完成独流入海瓯江治理工程47.6千米,中小河流治理175.8千米,初步建成“上蓄、中防、下排”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形成了由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管网配套、农村饮用水工程组成的城乡供水体系,全市有8个县城实现从水库取水,农村供水工程5184个,农村居民供水保证率达到75%,农村供水水龙头入户率85%;通过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全市建立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持续优化资源水网,水电产业蓬勃发展,2006年丽水市被水利部命名为“中国水电第一市”;人均年生活用水量、全市万元GDP用水量、新增固定式喷微灌面积等指标提前达到“十二五”目标。

  创新机制,弘扬水生态文明

  山川秀美,关键在水,水是生态之基,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优良的水资源禀赋,努力走出了一条山区水利发展特色之路。一是探索水利产权制度改革。2014年制定了《丽水市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指导意见》,通过明晰山塘、河道及水库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调动农村群众积极性,建立河道综合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创新出有共同承包收益的合作模式、个人承包模式、股份制经营权承包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率先在全国推行山塘水库抵押贷款。二是探索构建水文化体系。通济堰于2014年9月成功申报世界灌溉遗产,并以古堰文化为基底,开展水文化建设。同时,积极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南明湖水利风景区作为丽水构建山水生态城市的核心景区,于2009年入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遂昌县十八里翠水利风景区和松阳县松阴溪水利风景区也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升格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三是探索建立四位一体河道管理新机制。推行建立以乡镇为河道管理责任主体,融河道“保洁、禁渔、禁采、禁占”四项工作互为一体的河道管理新机制,并在组织队伍、经费投入、考核督查和村规民约等方面强化举措保障,促进河道全覆盖、网格化的综合管理,为实现“流畅、水清、岸绿、景美、鱼游”的河道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四是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为确保瓯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规范、有序、长效开展,市委、市政府创新投融资机制,通过城区防洪堤和内河的建设,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再将土地拍卖净收益的20%用于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的还贷,形成良性循环。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丽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蓬勃发展。首先是生态效益。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山更美了,水更净了,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连续11年稳居全省第一,空气质量居于全国前列(2013年被评为十大空气最好城市之一)。其次是经济效益。优化的水生态环境系统改善了区域的投资环境,带动环保、房地产、旅游、商业、休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直接拉动了相关行业投资增长,特别是带动了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等产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幅已连续五年位列全省第一,去年达到11200元。三是社会效益。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养老休闲和健康产业不断发展,丽水市的人均期望寿命超过了77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中国长寿之乡”。

编辑: 单世高(实习)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 【专题】中央环保督察即时报

  • 武义稻田现巨型龙舟

  • 1
  • 2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