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本刊发出《第三龄》2015壹号特别行动:《五水共治别忘了古井老泉——全城诚招“寻访古井人”活动》的倡议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关注。第二天就有热心读者提供了许多温州古井的线索和图片,比如鹿城区84岁的退休老干部谭德祥容提供了成仙井、蒙泉(砚瓦槽)文史资料及民间故事的信息;瓯海区景山街道净水社区李国杰提供的上净水双井头古井(坐落景山净水谷)和下净水水井(坐落在原下灰炉桥水井头古井的原遗址处);平阳县昆阳镇鸣山村陈士彬提供的明朝将军马俊坟地左侧的古井、文成大峃镇郑国武提供的文成桥头井等等。
另外,活动得到了本土相关专家和文保专业人士的热切关注和真诚帮助。温州民俗学会会长金文平对此次活动倡议做了专业点评,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所长董姝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合作,更有热心公益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本次活动给予活动经费上的大力支持。他们凭着对家乡的满怀热情、对温州传统文化的高度责任,深深地表达出的那种“我是水乡人,难离古井情”的深厚情谊让人感慨万分又感动不已。
温州市创源水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污水处理的温州民营企业,企业负责人听说此次活动,对记者说:他是土生土长的水乡温州人,从小喝着小巷里甘甜的井水长大,枕着瓯江涛声入梦。如今自己从事着“净化城市,保护环境”为企业使命的工作,倡导保护古井,更有一份深沉的社会责任。因此,此次保护古井,他和他的团队愿意为“美丽水乡、五水共治”尽一份绵薄之力。陈酿
为“五水共治,别忘了古井老泉”点赞
温州市民俗学会会长金文平:
贵报推出“五水共治,别忘了古井老泉”并在全城诚招“寻访古井人”,探索与古井相关的老人、旧物、往事的活动,读后深有感触,不禁为之点赞。
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温州,通五行之水,连九山之斗,山水风光逶迤灵秀,古城构建天人合一,且始终未被历史年轮碾断神魂。瓯越文化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留有沉重的一笔。
历史上温州的水井星罗棋布,最早是始凿于晋朝的“二十八宿井”。据明代时候统计,光温州城区就有水井1000多口,物换星移,岁月交替,虽然不少古井已经沉没、废弃,有的不同程度地遭到人为的破坏,导致水质变味、发臭,不能饮用,但它本身所潜在的身后的文化底蕴包括建造年代、名称、由来、历史变迁、传说典故等还远未能为人们所关注而得到挖掘。今天,在全市开展“五水共治”的东风下,温州晚报拟联手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独具魅力的宣传平台,通过中老年朋友这个群体,去寻找身边最具价值的古井,走访井边的事、记录井边的情。此举,不但能展示温州古井的文化魅力和地方特色,更重要的是能唤起人们珍惜古井保护古井的责任,让我们城市的血脉源源不断而“活”。
我们呼吁:呵护我们身边尚存的古井
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所长董姝: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文明的发源与摇篮。凿井取水不仅解决了人们生活用水的问题,还使人们活动范围得以扩大,不受地表水流的区域限制,同时,水井的出现还成为邻里间联系的纽带,也增加了井边居民的生活韵味,成为居民生活的一个独特印记。温州古井数量众多,截至2009年温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止,登记在普查资料中单体建筑含有井的就有634处,其中单独作为池塘井泉登记的有303处,作为宅第民居、坛庙祠堂、寺观塔幢等的附属文物登记的池塘井泉有331处。这些古井或在民居内,或在街巷中,或在城镇内,或在村庄里,或是露天下,或有亭遮挡,形式多样,造型各异,深浅不一,但每一处都曾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生活用水和防火的双重功能,更是不少人儿时,美好记忆中的一角。古井也是浙南美丽水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温州水乡的悠久历史和特有的文化内涵。安详文静的水井、蜿蜒秀美的小溪和澎湃豪迈的大河一起组成了浙南人民割舍不了的水乡情怀。然而,随着自来水的普及以及城市的迅速发展,原先富含美丽传说、为人们生活鞠躬尽瘁的古井,或被淡忘,或被污染,或被填埋,空留下曾经相伴的老人们的叹息,与孩儿们对照片的惊艳与迷茫眼神。作为文保考古的专业单位和专业人士,我们呼吁,呵护我们身边尚存的古井,别因文明进步而遗忘了文物,别让数十年乃至数年之后,城市中找不到一口冬暖夏凉、清冽甘美的水井,也别让温州的“二十八宿井”、乐清梅溪村孝感井、苍南金山村古井等等美丽的古井成为下一个传说。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