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及时报 正文
垃圾处理变废为宝 一半垃圾处理后变清洁能源
2015-02-13 09:20:49 来源: 天天商报 作者: 孟焕国 吕锋

  昨天上午10点多,魏燕江开着辆侧装式垃圾车,将当天收集来的大半车“会烂”的垃圾倒进一个太阳能生态处理池。

  “现在附近几个村庄的生活垃圾已分类处理,拉到这里来的都叫做‘可堆肥’,其余‘不可堆肥’就运出去。”这位今年36岁的垃圾车司机说,处理后这些垃圾就会变成沼气、沼肥,人们都用得着。

  这个太阳能生态处理池位于诸暨市赵家镇,建在该镇潘村、大柳仙村和东溪村三个村庄的中间地带。这些村庄,正是诸暨市首批开展的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试点村。而这个太阳能生态处理池,在广袤的暨阳大地上也是第一次出现。

  诸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创造性改革,正在赵家镇这个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山区乡镇徐徐展开。

  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之路

  昨天下午1点多,郦栋材从镇政府出来,开车十来分钟,到大柳仙村戏台前的道地上停下。下车后,他到村里到处转了转,看到路边的几个齐腰高的大垃圾筒,就探过头去,看看里面被倒进的是什么垃圾。

  “还真分得清清爽爽。”这位镇长助理调到赵家镇只有一个多月,初来乍到,镇领导给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抓好几个试点村的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平时,他有空就会往这些村里转转。

  赵家镇一直以生态优美著称。这个位于诸暨东端,与绍兴、嵊州接壤的地方,是国家级的生态镇、省级的旅游强镇。这里是“中国香榧之乡”,还有樱桃、绿柿、猕猴桃等许多特产,是远近闻名的花果仙境。

  “赵家山清水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村庄必须干净,垃圾一定得处理好。”镇长孟钧表示。他认为,之所以会选择赵家作为试点,主要是因为这里农业特色产业有优势,而且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不错。

  孟钧介绍说,去年诸暨在全面推进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基础上,决定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而唯一的试点,就放在赵家镇。“我们正着力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美丽赵家’形象,这正是我们十分感兴趣的事。选择我们作为试点,无疑是个求之不得的契机。”

  在赵家镇,首批试点的是大柳仙、东溪和潘村这三个村庄。

  镇农业农村旅游办工作人员陈海娟告诉记者,从去年5月份开始,他们花了大约3个月时间为这项试点做准备:“硬件”上要造太阳能生态处理池,要买垃圾清运车,要为每户村民准备垃圾筒,还要落实保洁员等等;“软件”上需要每个村民参与,宣传发动是最重要的。为此,镇里还专门成立了由镇、村干部组成的垃圾分类“指导组”和“督查组”,天天进门入户说事。“到了8月份实施时,村民们还真挺支持配合的,后来慢慢都养成了习惯。”

  记者了解到,当初三个试点村试用的是三种不同办法。在东溪村,村民只要将垃圾定点投放到村内大垃圾筒就行,随后由保洁员分拣;在大柳仙村,村民自行分拣垃圾并放于门口,随后由保洁员检查后上门收集;而在潘村,垃圾则用定点投放和上门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几个月下来,人们观察到,“上门收集”这种形式效果最好。于是,赵家镇最后选用“户分类投放、村上门收集,镇清运处理”这种“人人参与,整体联运”的办法,后来这种在大柳仙村摸索出来的模式统一应用到其他两个试点村。

  “没有可借鉴的范本,没有可参考的方法,我们只好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孟钧表示。

  太阳能生态处理池里变废为宝

  “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说到底就是对农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把能利用的都利用起来。”陈海娟说,垃圾分类后一部分被再利用,变废为宝,垃圾量自然减少了。

  记者获知,在几个试点村,农户家里产生的生活垃圾,被分为两种:一种被称为“可堆肥垃圾”,另一种则是“不可堆肥垃圾”。

  今年60岁的何大妈住在大柳仙村,她对这事有自己的理解。“在我们这里,大家倒垃圾时会把两种先理出来,就是‘会烂的’和‘不会烂的’。”她说,“会烂的”就是镇干部说的“可堆肥垃圾”,像剩菜剩饭、菜叶果皮,还有家禽的内脏、农作物的秸秆之类,这些垃圾处理一下还可派上大用场;“不会烂的”就是“不可堆肥垃圾”,像塑料袋、纸、玻璃、旧衣服、旧铜烂铁等,这些垃圾中没什么用的就运走,要么去烧掉,要么到填埋场埋掉。

  在这个村的毛冠钦家门口,记者发现进门台阶上并排放着两只小垃圾筒,一只是灰色的,筒身上印有“可堆肥垃圾”字样;一只是绿色的,筒身上印有“不可堆肥垃圾”字样。毛冠钦指着两只小筒说,“会烂的”他们都放进绿色的那只,“不会烂的”都放进灰色的那只。“每家每户都发到这样几只不同颜色的小筒,我家6岁的小孩子都知道,什么样的垃圾该放到哪只筒里。”

  而在此前,当地村民家里的垃圾会袋装就近投放到村里各处设置的大垃圾筒里,只是没有这样分出个类别来。

  记者在村里还见到多只摆放在道路边的垃圾筒。这些垃圾筒要大得多,但也分灰绿两色。村卫生保洁员宣芬菊告知,她从居民家门口分类收集来两种垃圾后,就分别投放到颜色不同的垃圾筒里,镇里每天会有垃圾车分类运走这些垃圾。

  魏燕江负责开那辆侧装式垃圾车,是镇里去年新购置的。他每天要开着这车,收集各个大垃圾筒里的“可堆肥垃圾”,并将这些垃圾运送至太阳能生态处理池倒掉。

  记者看到,建在一座小山坡下的处理池其实是一排小平房,覆盖着太阳能薄膜的斜坡屋顶上竖着几根小烟囱,外观有点像绍兴市区延安路原绍兴图书馆的旧馆模样。郦栋材介绍说,这个容积160立方米的处理池,完全可以消化附近五六个村的“可堆肥垃圾”。他打开房顶可移动的一扇垃圾倾倒窗,记者发现里面的垃圾只有浅浅一层,不过正冒着热气。“因为里面温度大约有五六十摄氏度,垃圾倒进去后就会发酵,很快腐烂,一般不会积累得太多,尤其是在夏天。”

  他还指着处理池前一块空地说,地下是一个厌氧池,垃圾在处理池酸化后会进入厌氧池,绝大部分病原菌体随之降灭,并产出沼气。

  现代农业生态循环初具雏形

  开始真正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处理实践后,人们注意到,农村垃圾中“可堆肥”和“不可堆肥”大约各占一半。而经处理池后,“可堆肥”垃圾又发酵消失一半。这样,垃圾确实非常明显地减少了。

  记者了解到,在赵家镇太阳能生态处理池产生的沼气,已可点火能做饭烧水了。而处理池内残留的沼肥和沼液,则是上好的有机肥料,可用于农田、果林施肥。

  记者在几个试点村走访时发现,当地几乎所有的干部群众都对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点赞”。大柳仙村何大妈的家在马路边,她家正对面放有几只垃圾筒。她说,以前人们家里的垃圾不分类倒进垃圾筒,虽然每天在清运,但垃圾筒附近还是臭烘烘的,苍蝇蚊子也多。现在没这回事了,“你看,那没盖的垃圾筒里装的都是‘不会烂’的,有盖的里面装‘会烂’的,盖子一盖上一点异味都没。”

  而卫生保洁员宣芬菊感受最深的,是村民卫生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她的工作,是每天上门把150多户农户家门口的分类垃圾进行检查并收集起来,运放至村内的大垃圾筒内。“一开始,分给农户家的那两只垃圾筒都得仔细查查,像塑料袋、纸这些就常被混在‘可堆肥’垃圾筒里,我得一一分拣出来,还要和村民好好说说。现在都不怎么用检查了,大家一点儿都不会放错。”

  村干部何仕钟告诉记者,许多村民觉得垃圾会有人上门来收,都说自己“比城里人还城里人”,这样谁还会乱丢垃圾呢。他带着记者到村里遛了一圈,发现这村子里无论路面上还是房前屋后,着实见不到什么垃圾。

  “创新采用太阳能、沼气厌氧技术生态处理农村可堆肥垃圾,变废为宝,真正实现减量化、生态化、资源化的目的,为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树立了很好的典型样板。”去年11月底,诸暨市委、市政府通报表扬了赵家镇试点所取得的成绩。

  诸暨市农办社会发展科科长胡燕华表示,他们在对“赵家经验”进行多次考察后,认为“垃圾分类、上门收集”是最适合诸暨农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模式。因此,这种办法将会在诸暨全市范围内推广开来。

  据介绍,今年诸暨计划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在当地每个乡镇都设立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试点村。随后几年,逐步延伸至更多村庄,使诸暨农村变得更加环保而清洁。

编辑: 单世高(实习)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 【专题】中央环保督察即时报

  • 武义稻田现巨型龙舟

  • 1
  • 2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