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12日讯 安吉,是首个“国家生态县”,昨天,记者来到那里,走进一个被绿水青山环绕的美丽山村。
尚书干村,位于安吉孝源街道西北部,坐落于山坳处,随便站在哪个地方,举目望去都是远山如黛的诗情画意。
曾经的尚书干村村民,想走出清贫的生活,不惜打破这“诗情画意”,砍树、拔草、电鱼,但最终一场干旱,让村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如今的尚书干村终于走出了清贫,村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他们仍然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已经走出了一条全新的绿色发展之路。
远眺开心农场,远山如黛
山坳里的小山村,仿佛一处精致别墅群
走进尚书干村,似乎走进了世外桃源。
依山而建的农居错落但不凌乱,随便哪个转角处,都有鲜花的装点。在村子里走走,或许就能寻觅到一条石板小路,车菊花开满一路,别具风味。
仔细观察,还能发现农户屋顶上,几乎都装着太阳能热水器;农村常见的露天阴沟,在这里几乎看不到,一切都是清清爽爽。
最值得一提的是,咱们杭州城里都很难做好的垃圾分类,在这里却推广得不错,只见农家小院里都有一黄一绿两只垃圾桶,厨余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得清清楚楚。
每座农家小院,都有统一外观的围栏,村道上也干净得看不到一点垃圾。身在其中,似乎不像在农村,倒仿佛走进了一片前期有规划,又有专业物业打理的别墅群。
村口的“开心农场”更是漂亮。村民们告诉记者,如果是9月份走进这里,那就是走进了一片花海。
“开心农场”内千亩向日葵向阳盛开,金灿灿的铺满了起伏的山丘,紫色的大丽花、玫红的波斯菊点缀其中,再往远眺,则是如碧波般的竹海。
农场不仅有花海,还有瓜果长廊,果树林,野炊烧烤营地等体验项目,吸引着杭嘉湖一带游客蜂拥而至。
曾琢磨从山水里“淘钱”,但都因生态遭破坏告终
但是谁能想到,10年前,眼前的这些如画风景和休闲设施,还只是参差不齐的田埂和烂地?
今年70岁的李永明是土生土长的尚书干村村民,他告诉记者,村子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曾经村民都不愿走出山村,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日子清贫,闲暇时也琢磨着在山上水里淘点钱。
李永明说,上世纪60年代,尚书干村的溪水里面还有小石斑,运气好还能钓到河鳗,后来就销声匿迹了。
上世纪80年代,种菜种粮食都要打农药施化肥,“雨水把农药带到溪沟里面,鱼都药死了。“李永明说,”还有一些人只要看见溪沟里有鱼虾,就捞起来去卖,一条手指长的小鱼都不放过,有人直接拿电枪电鱼,结果到了前几年,别说鱼了,溪沟里连只虾都没有了!”
水里淘不到钱,只能靠“吃山”了。尚书干村盛产毛竹和笋,村民们也会上山,把野草清干净,以便竹子能吸收更多营养,长出更多的笋。
“那些年只要一下大雨,从山上冲下来的水都是黄的。”李永明说。
那时候,村民们都不知道,其实这就是因为山上的草除得太干净,导致的水土流失。
一年夏天的一场干旱,因为毛竹山上水土流失严重,蓄不了水,大片大片的竹子被晒死,第二年,竹笋颗粒无收。
“那个时候我们才醒悟,一定要好好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尚书干村党支部书记李锡良说,“或许我们应该换条路子,另想法子致富。”
有生态有书香,村民坐在家门口也能挣钱
既要保护环境,又要带着村民致富,有什么好办法?
其实,李锡良心中已经隐隐有了大致方向。许多外地朋友来村里做客,一下车就直呼太美了,“好多地方都是靠风景来赚钱,我们村应该也行!”
2009年,李锡良说出了自己一个想法,要把尚书干村打造成旅游景点,不仅要让游客们感受到好山好水,还要有特色,种向日葵吸引游客,让村民坐在家门口也能挣钱。
最开始,不少村民都反对,认为南方种不出向日葵,但李锡良试种成功后,开始大片种植葵花,终于将尚书干村打造成浙北第一葵园基地,“尚书葵海”的名声在外越来越响,来看葵花的游客也一年比一年多。
接下去几年,村民们主动将自家不用的土地流转给村里,用于发展旅游经济。于是,百亩的花海、摸鱼池、薪釜草堂、阳光房、乡村大舞台,在这些土地上拔地而起。
不过,葵花一年只开两季,李锡良觉得,尚书干村仅有葵花是不够的,还得要有文化产业。
尚书干村颇具文化底蕴。据当地百姓口口相传:早在600年前,村中有一个名叫杨振普的学子勤学苦读、求师问道,后高中状元,官拜礼部尚书,他满怀感恩,在家乡建学堂,种文化。
李锡良牢牢抓住这个卖点,建立尚书文化展示馆,文化礼堂。如今,文化礼堂内常常开展拜师礼、开笔礼等活动,传承国学文化。
春有油菜花,秋有葵花节,冬有尚书文化节,过年吃猪饭、买特色年货……2013年12月,尚书干村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也成为了安吉第一个可以卖门票的村庄。
十年集体收入翻20余倍,“保护环境”写入村规民约
十年前,尚书干村人均收入仅5935元,2014年,人均收入达到27169元,较十年前增加了3.6倍。
十年前,尚书干村集体收入薄弱,仅依靠山林产出,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左右。201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160余万元,其中旅游收入137万余元。
其实,变化的不仅是收入,还有村民们对生态的认知和品位。“游客会给我们提意见。”李永明说,“让我们种菜不要打农药,这样吃着才健康;还有河里的小鱼不够多,要让水清点,鱼虾多点才有趣味。”
“生态平衡”这个听上去挺“高大上”的词汇,时不时地从村中老人的嘴巴里蹦出来。村里71岁的黄金根,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就在今年4月30日晚上,和村民们去抓“电鱼贼”。
“有个人在我们村的溪沟里电鱼,刚好被我们村一个人看见了,他打电话回来,我们七八个人就自发去抓。”黄金根说。春寒料峭的晚上,老人揪住了“电鱼贼”,然后交给了派出所。
“他把溪沟里鱼虾都电死了,破坏生态平衡,这怎么行!”老人气愤地说。
如今,村民们已经切身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村子里干净整洁的村道,每家每户修得极其漂亮的院墙,去年刚修好的排污管道,就连村里的老年食堂,都有集体收入的补贴和支持。而这,就是绿水青山下的旅游经济带来的改变。
如今,“保护环境”已经被写入尚书干村的村规民约,李锡良告诉记者,今年开村民大会时,还将对村规民约中“保护环境”的部分进行修改,“会改得更加细致和严格,让我们的绿水青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不仅愿意来看看玩玩,还能愿意住上一段时间,把人留住。”
认知和习惯的改变
就是巨大的推动力
这次采访,其实让我很惊艳。当我沿着村道一路往上,逛遍整个村落时,第一次感受到了山村民居的宁静,以及有别于传统之外的美丽。
不像排列整齐的新房那样死板,也不像常见的农民房那样缺乏美感。不同格局的房子错落在山间,成片成片的鲜花,或点缀在路边或开在院墙脚下,在细雨的润色下,越发显得鲜亮动人。
间或,眼前出现一棵高大的老樟树,提醒着人们,这是一个年代久远的老村落,它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等着去发现探索。
我在心里默默点头,如果这里有一间别致的民宿,那么我是愿意在这里住一段时间的,不为别的,只为享受这宁静的山居生活。
其实,生态农业很多地方都有,绿水青山很多地方也有,但为什么尚书干村能够抓住游客的心?
我想,或许和尚书干村村民们的努力息息相关,这努力包括改变生活习惯,提高自己的审美,把有创意的点子付诸实践。
当这些习惯和认知发生改变,或许就会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和推动力。到那时,年轻人或许会回乡创业,民宿、休闲长廊等等都将会登场,山村之美,将更加有层次。
而这绿水青山,也将真正成为能够一代代传承的金山银山。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