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及时报 正文
生态循环,治污增效
浙江举办农业水环境治理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创新大赛
2015-07-02 08:00:10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颜伟杰 厉宝仙

  浙江日报7月2日讯 “五水共治”,治污是“大拇指”,在农村显得尤其明显。面广量大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常常“抓一漏万”,而且,畜禽粪便的排放,农业废弃物的处置,农药化肥的使用……不仅牵扯到广大农民的生产习惯,也关系到他们增收致富的目标。

  攻坚农村面源污染,需要的是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既要不欠生态新账,还得逐步还旧账,难题怎么解决?

  今天,在本报与省农业厅联合举办的浙江省农业水环境治理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创新大赛上,各地农业生产主体各显神通,创新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浙江探索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治理农业水环境,作出了有益尝试。

  养殖污染源头治理

  随着“五水共治”深入推进,我省依法重新划定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区。截至去年底,全省关停或搬迁畜禽养殖场户6.96万个,调减生猪存栏490.2万头,整治提升年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户3.33万个。

  关停调减只是第一步,整治后的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如何处置、标准怎样提升?“用狐尾藻!”嘉兴市五丰牧业有限公司的蔡丽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据蔡丽阳介绍,在“五丰牧业”,因养殖产生的猪粪尿经过固液分离池、沼气池、生物基质池和种满狐尾藻的5级湿地进行净化,利用狐尾藻对COD、氨氮和磷的高吸附特性,对生猪养殖产生的污水进行净化,“最后排出的水,COD可降至100左右”。

  一家年存栏4500头生猪的养殖场就用这样的方式完成了科技净化过程,不仅污染零排放,而且每天可生产两三吨狐尾藻,作为生猪的饲料。治理污水对“五丰牧业”来说已经不再是纯投入,而是全新的创收渠道。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一直是各地“久攻不下”的难题。桐乡市恒生动物生物处理厂则为大家打开了新的视角。

  “恒生”把死亡的动物收集起来,通过高温高压熟化灭菌后,作为基质养殖蝇蛆,再利用蝇蛆分解、消纳、转化,最后收获活性蝇蛆成为优质蛋白质饲料,而剩余的残渣处理后成为有机肥料还田利用。“处理1吨死猪可获利800元左右。”恒生动物生物处理厂负责人姚洪根介绍,现在“恒生”年满负荷产能在8000吨左右,可产生效益600多万元。

  “恒生”这套零污染、零排放、可持续发展的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生态模式,也获得了在场专家的一致好评。“农业发展必须要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并进,‘恒生’的做法解决了病死畜禽乱丢乱弃的问题,值得在各地推广。”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吴良欢教授说。

  废弃物循环利用

  “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也可以通过综合利用来突破。”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林春绵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当务之急是要突破“畜—沼—鱼”“畜—沼—果、蔬、林”等种养模式,寻求更多的转型升级新模式。

  在舒兰农业蔬菜园区,一个一体化厌氧罐,一个透明玻璃发酵房,中间通过沼气发电机连接。负责人介绍说,“这套系统可以把秸秆、番薯茎秆等废弃物,通过粉碎堆肥、残叶厌氧发酵、沼渣制作基质等工艺,产生电和肥料。

  这套系统每天可处理3吨残菜和3吨猪粪,年产沼气3.3万立方米、沼液4106吨和有机质471吨,沼液、沼渣可作为周边茶园菜地的肥料,每年还能发电11万余度,为附近4个村的1000多农户带来生产生活上的便利。

  无独有偶,占地面积两万亩的龙泉兰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在茶园、果园、竹园、旱粮种植区内配套建起了13个生态养殖小区和有机肥加工厂。

  13个养殖小区的部分干猪粪被运送至有机肥加工厂加工成有机肥,还有部分畜禽排泄物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供应给养殖场的日常生产生活所用。沼液通过管网运送到竹园、茶园、果园和旱粮区,成为经济实惠的液体有机肥,沼渣被运往旱粮种植区。整个示范区内建起了一条“猪―沼―经济作物”的循环链,形成了污染就地消纳生态小循环。

  更大范围的“猪粪收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循环则在龙游展开。依托浙江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龙游在全县范围内定期收集畜禽排泄物,用于生产沼气、有机肥、发电,产生的沼液通过专用设备输送到各农业生产基地消纳。

  “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三种模式各有优势,但在循环过程中,也应该对循环链中的各类废弃物更加慎重。”林春绵说,以往我们不太重视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本身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问题,但放在循环产业中,这一点不可忽视。

  另外,像“水禽旱养”“秸秆饲料化”等改变原先种养模式的探索,不仅要考虑模式改变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要对其给动植物本身带来的变化进行谨慎的测试,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肥药双控全域布局

  过度使用的农药、化肥,随意遗弃其包装物,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一大来源。“等到污染形成,治理起来就不容易了,所以我们也在想办法严控肥、药对水土的污染。”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陈利江说。

  自从2009年试点以来,余杭通过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系统,基本杜绝了废弃农药包装物乱丢乱弃现象。余杭区农业局有关同志介绍,政府部门拨出专项资金,依托现有的农资代售网点,在全区布点以有偿补贴方式回收废弃农药包装,统一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余杭区每年投入300多万元作为回收包装的补贴,按100毫升以下、101至300毫升、301毫升以上的废弃农药瓶分别按每只0.2元、0.5元、1元回收;农药包装袋按50克以下、50克(含)以上分别按每只0.1元、0.2元回收。农户一般每年每亩地的成本能省下4元至6元。

  截至2014年底,余杭区已经回收3492万件农药瓶(袋),销毁废弃农药包装物637吨。

  包装物有办法管起来,肥药施用也得规范。“以前,农民给土地施肥,施的都是化学肥料。见效快,但化肥使用过多之后,土壤出现板结,土质下降,农作物的品质也跟着降低。”天台县农业局杨泽南说,目前,全县上下正悄然进行着一场“种植革命”。

  在天台南屏乡日新村,去年该区块的水稻产量只有普通水稻的一半左右,但单价却高出三四倍。奥秘就在于“肥药双控”。农民们采用生态光控杀虫灯防治病虫害;引进了超声波音乐增产仪,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种出的稻米送到专业机构一检测,198个指标全部符合有机标准。

  “测土配方,肥药双控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仍有不少问题值得探讨。”在听完介绍后,吴良欢教授说道,对于这些在县域范围内推广的措施,要落实到每个农业生产主体,不仅需要农民的自觉,更要制度的完善,比如,如何杜绝外来农药,如何降低相邻种植物的肥药影响,这些都需要在一定范围,甚至整个县域、市域进行通盘考量。

编辑: 孙璐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 【专题】中央环保督察即时报

  • 武义稻田现巨型龙舟

  • 1
  • 2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