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接连的阴雨天气给城市防汛造成了一定压力,嘉兴市已经启动防汛三级应急响应。昨天记者从区住建局获悉,南湖区在建筑、绿道、公园、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南湖区不少地方已经像一块“大海绵”一样吸纳着雨水,悄无声息地增强着辖区雨季的防汛能力。
这几日,开车到过位于南湖区海盐塘路的勺园的市民可能会深有体会,在连续降雨的天气里或许多多少少都经历过水花四溅的场面,然而在勺园的停车场内却不见积水。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一片停车场的路面不是常见的水泥地,而是一种特殊的材料——透水混凝土。这些像带着“皮肤毛孔”一样的地面会将降下的雨水吸入地下,一部分被土壤吸收,另一部分经过“网状盲管”流进调蓄池净化后流入河道。
“这几天雨天,我也没停止晚上的锻炼,凌公塘公园几乎没有什么积水。”家住康桥花园的徐女士说,因为要治疗自己的脂肪肝,她要求自己每天行走5公里。还好连日的阴雨凌公塘公园却没有什么积水点,因而也没有影响她的锻炼计划。
据介绍,在采用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凌公塘公园,降雨量在20毫米以内,水基本可以渗透到地下,不会排入河道或者污水管网,这就降低了汛期市政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可以大大增强城市在雨季的防汛能力。
“凌公塘公园建设时就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像凌公塘公园一样,今年新建或改建的绿道中多段采用了生态植草沟的技术。在地表下层预留了下凹空间,设置植草浅沟、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卵石渠等,让雨水经过沉淀、过滤后再排入河道,雨水不会在地面造成积留。
“在今年的老旧小区改造中,我们还新增了一项透水砖铺设功能。”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雨水降落水泥地面,通常只能通过污水管网排出,如果雨量增大就会形成积水,透水砖具有吸水能力,雨水可以经过砖面渗透到地下,如果再加上垫层,就可以大大加强对雨水的吸纳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防滑能力。
在世合理想大地,屋面和道路利用建筑的自然坡度将雨水收集后经过植物区下渗及净化后再用于农业项目灌溉等实现循环利用。与此同时,项目西侧的44公顷生态湿地更是有蓄存和净化雨水的功能。“虽然当时‘海绵城市’的理念在南湖区还没有明确提出,但整个项目比较超前地渗透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中还应用了生态植被浅沟及雨水花园排水技术,能够大大减少地下管网的使用,减轻汛期雨水对地下管道的压力。
此外,城市地下管网的建设和完善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题中之义。今年南湖区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加强了地下管网的建设和管理。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南湖区已完成辖区800千米的市政道路普查,排水管线测量985千米,占总进度75%。尤其是排涝水方面,新建污排水管网6千米,完成率65.6%,排水管网清淤30千米,超额93.5%,城市“吸水”的功能进一步增强。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