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在婺城区罗店镇西吴村,一根根高低不一的烟囱矗立在田间地头,其中一些冒出滚滚黑烟。这个距离双龙风景区不足10公里的村子,本该山清水秀,记者隔着浓烟看到,头顶只有浑浊的天。2013年11月21日,本报曾以《西吴养鳖专业村何时实现环保养殖》为题刊发了报道,曝光了这个村因为温室养鳖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
昨天,记者走进西吴村,差一点没认出来:一根根漆黑的烟囱、烧锅炉的工业废料堆成的一座座小山,统统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又一片郁郁葱葱的苗木,许多养鳖专业户的温室大棚已经被拆成了废墟,有的大棚复垦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苗木地。村里的小溪湍急的流水,也比过去清澈了不少。
7月,金华山旅游经济区成立,罗店镇西吴村就在这一经济区范围内,当地政府和村民们已经行动起来了,他们眼下探索的路子,就是真正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
养鳖户拆了温室大棚种苗木
西吴村村民吴荣喜养鳖20多年了。“政府要求拆除污染较重的温室大棚,虽然很舍不得,但也理解,毕竟生态养殖是大势所趋。”
走进吴荣喜的鳖场,温室大棚里没有一滴水,更没有一只鳖,仅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骨架,看起来更像是一片废墟。要知道,这里曾是五六万只鳖的“乐园”。
他说,墙体结构完全拆除后,他会用这块地种苗木。“温室大棚确实污染不小,为了保持水温,过去要么烧煤要么烧废料,冒出的黑烟污染空气,废水也挺脏。”现在,他的鳖场只剩下一块露天养鳖池,用生态的方式养鳖,没有锅炉,更不需要大量工业废料,并不产生废气。
“同等面积下,生态养殖池只能养几千只鳖,温室大棚里能养出几万只鳖。”生态养鳖的效益远不及过去,但他强烈地感觉到,污染这条路终究是走不通的。
吴荣喜说,湖州、余杭等地的污染鳖场,今年以来大面积关停,大量“无家可归”的鳖流入市场,直接拉低了市场价:“从20多元一斤掉到了15元。”明年,鳖的产量将大幅下降,价格又会涨回去。
吴荣喜说,种植苗木一年可能有十来万元收入,养鳖或许有二三十万元。拆了大棚,他虽然可以拿到三四十万元的政府补贴,近几年内损失依然不可避免。但西吴的养鳖专业户面对转型的阵痛,还是以大局为重。
村民倪可军承包了1000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这块地,他打算拿来种种苗木,把自己的鳖场搞得更像一个生态绿洲,而不是一个乌烟瘴气的废料场。剩下的产业就是4亩多的生态鳖场。
然而,他对未来的行情比较乐观:“别看生态养殖法产量低了点,但市场前景好,客户都自己找上门来,也卖得起价格。温室长大的鳖只能卖到16元/斤,而3岁以上的生态鳖身价能翻个倍。”
一位吴姓村民告诉记者,原本村里矛盾尖锐,许多村民都看不惯养鳖专业户大肆污染环境,村子周围有二三十根烟囱,每天都在冒黑烟,人们不敢去小溪里洗衣服洗菜,因为溪水里到处都是养鳖场流出来的粪便水。一些村民忍无可忍,经常会跑去跟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他告诉记者,今年情况大不一样了,村里着重发展花卉苗木种植业,烟囱看不见了,水质也在慢慢改善,生态环境确实比往年好了很多。
西吴打算开发生态旅游
“西吴村今日的变化,并非一朝一夕完成的。”西吴村村支书吴根升说。早在2012年,村里就建起了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分三期建设,2013年已完成前两期,三期共占地160亩,投资超千万元。花卉、盆景、果苗,都可以在这个市场里找到。
养鳖专业村的转型之路,从4年前就已悄然开始。“我们村这些养鳖专业户,年龄多在五六十岁,从事养鳖10多年,转型得有个过程。过去养鳖是主导产业,如今种植花卉苗木是主导产业,我们打算结合旅游,用旅游发展带动产业发展。”
吴根升说,前不久金华山旅游经济区刚刚成立,西吴就在这一区域里,正好可以搭上顺风车。西吴是游览双龙洞和金华山的必经之地,距离兰溪地下长河和双龙洞都只有十几分钟路程,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未来西吴村可以提供体验式生态游,目前有果园种植了脆皮金橘等特色鲜果。
关于鳖场的转型升级,吴根升说,由于温室养鳖造成的水质和空气污染,去年12月,相关整治工作就已经开始,在婺城区政府和罗店镇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今年8月底之前,全村所有温室大棚就应该完全拆除。对此,相关部门出台了鼓励政策:在8月底之前拆棚的养鳖专业户,能够得到最高额的政府补偿款。而在年底之前仍未拆除的大棚,政府将强制拆除。目前,复垦土地约有2200平方米。
“目前遇到一个问题,已经拆除的专业户,补偿款尚未发放到位,造成部分专业户自拆积极性不高,也希望政府能在补偿款发放上加快步伐。”吴根升建议。对此,罗店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签了拆除合同的专业户,全部拿到了政府30元/平方米的补偿预付款,余款将尽快补上。
罗店镇党委书记严小俊表示,金华山旅游经济区的成立,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于做大做精金华山旅游的决心。罗店镇对区域内产业转型和发展,更多地要跟观光农业、旅游相协调,要围绕生态、高效、特色的发展之路,西吴村养鳖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是其中的一个举措。当然,整治生态环境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进一步挖掘罗店旅游的内涵,将旅游发展与老百姓增收共赢,则是将来工作的重中之重。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