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及时报 正文
“烧烤模式”下,臭氧污染比PM2.5还严重
2015-07-16 09:56:01 来源: 人民政协报 作者: 王硕

  炎炎夏日,全国多地进入“烧烤模式”。一个被绝大多数人都忽略的污染源——臭氧(O3)“PK”掉PM2.5,成为夏季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13日,环保部发布的2015年6月京津冀空气质量状况显示,6月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与上年同比有所好转,与上月环比有所下降,超标天数中以臭氧(O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其次是PM2.5。

  另一数据显示:北京2013年—2014年,臭氧虽然仅有一天达到重度污染,但作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日占全年总超标日的22.2%,仅次于PM2.5。

  按照常理,臭氧可以保护人类皮肤不受紫外线伤害,可为什么“保护伞”变成了破坏者?

  臭氧亦正亦邪,取决于它出现在哪里?

  臭氧是大气的重要微量组分,大部分集中于地面上方20至35公里,它阻挡了高能量的紫外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形成生命系统的保护层。如果臭氧层出现空洞,地面受到的紫外辐射强度就会增加,导致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抑制农业作物等的生长,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自净能力等。

  但是,当臭氧游离在您的身边,它却会变身为残酷的“健康杀手”。

  由于具有强氧化性,臭氧能使织物、纸张等发脆,使橡胶老化而降低强度。它一旦进入人体,会强烈刺激人的呼吸道,造成咽喉肿痛、胸闷咳嗽、引发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其次,臭氧还会造成人的神经系统中毒,头晕头痛、记忆力衰退;人体的免疫机能也会遭到破坏,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病变,引发多种病症。

  1943年,美国洛杉矶地区首次出现了这种污染。1955年,在洛杉矶发生的一次严重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中,臭氧浓度高达每立方米1300微克以上,短短两天就有400多位老人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这个死亡数字比平时高3倍多。

  低空臭氧来自于哪里?

  由于夏季持续高温和强日照天气,加剧了大气光化学反应,来源于机动车、发电厂、燃煤锅炉等的氮氧化物(NOx)和来源于机动车、石油化工厂和有机溶液挥发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高温、强光照条件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从一天来看,早上开始臭氧浓度不断增加,在中午1点左右出现峰值,下午2-3点持续高值,到傍晚5点左右逐渐降低。尤其在少云、无风的天气下,最容易出现臭氧污染。

  从季节来看,臭氧浓度总体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特征。北方城市臭氧浓度月变化规律呈现倒“V”字形,4月后臭氧浓度逐渐上升,到6月份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降低;南方城市臭氧浓度月变化基本呈现“M”形,例如上海和广州臭氧浓度从3月开始上升,5至6月出现浓度最大值,之后逐步下降,10~11月左右出现第二个浓度高峰值。

  细心观察各个城市不同监测站点的数据,往往会发现郊区臭氧浓度高于市区。对此,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认为,在城市区域,高浓度臭氧像一口倒置的大锅罩在城市上空。城市中心臭氧最高值不是出现在地面,而是出现在距离地面800米到1500米的较高区域。原因是城市近地面的臭氧被汽车尾气排放的一氧化氮“吃掉”了。这样,给地面监测造成了城区臭氧污染轻、郊区污染重的印象。

  臭氧超标,我们怎么办?

  正是由于臭氧的危害日益明显,国际上对于臭氧的安全标准越来越严格。我国2012年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也增加了关于臭氧的控制标准,分为1小时评价和日8小时评价两种方式。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臭氧1小时浓度超过200微克/立方米即达到轻度污染级别。

  但是,修订标准、纳入监测,只是臭氧污染防治的第一步,有针对性地减排才是硬道理。由于臭氧的前体物主要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而这两种污染物同样是PM2.5的前体物,可见减少相关排放的重要性。

  环境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来源非常复杂,从涂料、燃油,炼油厂、干洗店,到生活中常用的发胶、香水,凡是使用溶剂的地方,都会产生这种污染物。

  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多年努力,比较好地解决了PM2.5的污染问题,但是还存在比较普遍的臭氧超标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得还不够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排放强度更高,所面临的减排形势也更加复杂、艰巨。

  目前,我国各地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治理工作。以天津为例,为治理臭氧,近期天津开展了对涉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企业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快化工、石化企业生产装置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和修复工作进度,开展燃煤设施及工业企业氮氧化物排放专项执法检查。同时,实施“以奖代补”,鼓励本市餐饮企业完成油烟净化设施安装;严格禁止露天喷漆作业;在重点区域内,严格禁止露天烧烤行为等。

  对于公众而言,由于臭氧不稳定易分解,室内臭氧水平通常低于室外。因此,根据臭氧实时浓度,减少或避免午后至傍晚时段的出行和室外活动是有效降低臭氧对健康造成影响的重要手段。

编辑: 钱华良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 【专题】中央环保督察即时报

  • 武义稻田现巨型龙舟

  • 1
  • 2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