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在楼顶上装了个“新鲜玩意”——晶硅组件,家住龙湾区状元街道石坦行政村的老曹家就不时引来邻居们好奇参观。
老曹家有一幢三层楼房,光伏发电设备装在了楼顶上。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8千瓦,共安装4组16块光伏太阳能板,将光伏板接收太阳能所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通过计量装置送入配电网。“我家光伏发出的电,除了供自己使用外,用不完的还可以卖给电网。此外,还能享受国家政策补贴呢。”老曹不无得意地说道。
自国家颁布“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允许个人安装光伏设备并网发电以来,各地“第一例”纷纷产生。我市电业部门为此开设了专门的受理窗口。那么,离居民普及使用光伏发电还有多远?光伏发电产业的“春天”到来了吗?
算一算收支账
自建电站六七年可回本
2013年12月,乐清市大荆镇舟山头村的刘德常在家中屋顶上完成了乐清第一个家用分布式光伏工程,项目发电装机容量3千瓦,以220伏电压等级并入公共电网。
在房顶上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源于刘德常对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好奇。“今年听说国网公司支持单位、个人用分布式能源给自家供电,就立即尝试着申请了3千瓦。”他表示,因为工作关系较早接触光伏发电。“开始只是出于好奇。目前从运行情况来看,晴好天气一天能发电20度,阴天大概10度,算算经济账,也是很划算的。”刘德常指着线路说,线路改造和房屋外的设备安装都是电力公司做的。
“这个项目总共投入3万余元,一年能发电5000度左右,估计六七年就能收回成本了。”刘德常安装了与众不同的双向智能电表,时刻记录着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上网电量和用电量。在他的屋顶上,几根电线在光伏板与逆变器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进行光伏发电的晶硅组件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不断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据市供电局工作人员介绍,居民使用光伏发电,自己用不了的电量,供电部门将按照当地发电厂的电价收购。目前,国家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全电量补贴政策,电价补贴标准为0.42元(含税),市政府对企业(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由当地发改部门审核的给予每度电0.3元补贴,以刘德常家用电度计算,他家一天多余10度电,约6至7年可收回成本。
“上山下乡”前景广
农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自前年国家允许个人安装光伏设备并网发电以来,“屋顶光伏发电”在我市渐行渐近。
市供电部门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份,全市共受理分布式电源发电项目91个,装机容量17511.27千瓦,其中个人项目54个,装机容量289.05千瓦。已并网项目48个,装机容量11676.59千瓦,其中个人项目25个,装机容量149.65千瓦。尽管这几年我市申报光伏发电的居民在增多,但总数还是居全省末位。
“分布式光伏发电有望成为数年内潜力最大、成长最快的领域。”市供电公司从事光伏业务的林军辉说,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未来几年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速度将会加快。
市经信委能源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场地和阳光照射时间分析,未来农村将成为我市发展光伏发电的重点。
根据市经信委的规划,未来我市将鼓励农村居民集聚点向阳山坡地发展6MW以下、当地居民(村庄)就地消纳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自建分布式光伏发电,让农村居民免费用电,或由光伏发电企业代建,优惠农村居民用电。同时,鼓励发展地面光伏电站,因地制宜利用废弃土地、荒山荒坡、农业大棚、滩涂、鱼塘、湖泊等建设地面光伏电站。
观望多落实少
普及还需迈过“三道坎”
“尽管看好光伏发电前景,但离普及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林军辉告诉记者,很多来咨询的人一听说初期投资要好几万元时,基本上就打起了退堂鼓。
“虽然有政策扶持,但并不代表所有屋顶可以随意安排光伏发电。”林军辉透露,家用光伏发电项目涉及屋顶物权,原则上要求申请报装人是屋顶产权所有人且不存在产权纠纷。如果是单元楼,屋顶属于公用面积,需要业主委员会或这一幢楼的居民同意方可安装,一定程度提高申报门槛。
市经信委能源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光伏发电之所以普及较慢,许多居民对屋顶分布式发电的安全性信心不足,市民观望氛围较浓。
温州是台风多发地区,光伏组件安装在屋顶上能否经受住12级以上台风的考验,很多人也有些顾虑。另外单晶硅、多晶硅、薄膜光伏电池都存在衰竭期,虽说光伏电池寿命25年以上,到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至今超过25年的,不少居民对电池使用寿命有些信心不足。
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颁布相关规定,“现有政府(国有公司)办公用房、学校、医院、文体设施所属的房屋,其屋顶符合安装光伏发电系统条件的,必须建设屋顶光伏电站,并于2015年底前完成”。而截至目前,我市有条件在屋顶建立光伏的单位寥寥无几。
“尽管普及光伏有诸多困难,但很看好这一片蓝海,我们特意组建了一支专门服务家庭用户的特种部队,开辟“光伏项目绿色通道”,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林军辉坚信,使用清洁能源是大势所趋,只要服务得当,未来屋顶光伏发电市场足够大。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