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水乡,不仅仅是一地一域的目标。在浙江东岸,大海之滨,被高铁和高速公路串联起来的甬台温三地,它们有着共同的心愿和行动。今年的“甬台温生态文明建设行”以“五水共治促转型”为主题,让三地环保人在治水工作方面有了一个交流互通的契机。
日前,记者作为探访团队成员参与了此次行程,沿途所见展示了三地环保人努力的成果。面对水环境治理这一道难解的课题,甬台温各自给出了怎样的答卷。
台州
古村落发展“周末经济”
作为今年“甬台温生态文明建设行”的始发站,台州让探访团队见识了通过水环境治理将荒芜的村庄变成生态大公园的本领。其中,位于路桥区中部的新桥镇最具代表性。镇长李福利介绍,新桥镇水网纵横,有21条主要河道,总长35公里。去年以来,该镇通过镇村联动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科学投入,取得了明显成效。
前七份村的内河原本因垃圾堵塞和村民任意填淤而成为远近闻名的“断头河”,加之周边屠宰等产业的影响,该村环境很差,一度人迹罕至,成为“无人区”。今年以来该村依托“一拆二纳三景观,四清五连六生态”的创新理念,开展截污纳管、清淤净水等工作,并依靠专家指导,通过先进技术手段,推行水中生态化治理和岸上景观化改造,实现河道内水循环流通。如今,这条长700米,宽10米的碧水涓流已不再是“断头河”,而是一带绿水绕村,两岸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成为周边村民散步嬉戏的好去处。
金大田村则通过整顿环绕全村的垃圾河及对旧有的古建筑进行改造整合,从一个违建遍地、工业废料蔓延的破旧村庄转身为田园式生态公园。现在来到金大田村,古朴、宁静是第一感受。村口几株百年老树衬托出深深的文化气息。如今这里已被各路文艺青年占领:村口的耕读堂常年驻扎着当地特色手工业者,村里的老房子也被改造成茶座、书院、咖啡厅。每年春夏之际,遍地鲜花妝成美景。年轻人约上三五好友,在这里很容易就能惬意一天消磨时光。金大田村也因此发展出“周末经济”,成为治水促转型的典范。
温州
水环境造就“世外桃源”
告别台州,探访团一路向南奔向第二站温州永嘉。
提起温州的水,就无法不提及楠溪江。这一缕清绿的娟娟溪水,像丝带般缠绕在永嘉人的心头。刚一踏进永嘉沙头镇豫章村,同行的来自台州和宁波的团员就不禁赞叹:“这里真像世外桃源。”村支书胡汉华骄傲地说,“目前村里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旅游。”
豫章村的清静整洁,离不开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经理钟政介绍,该工程于去年8月开工建设,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整个工程由处理终端、管网、绿化等组成,采用“复合生物滤池+灌溉”处理技术,为此新建了一座日处理能力达60吨的处理池,总造价为210万元。
乘着竹筏泛舟大楠溪,清澈见底的水流让盛夏变得清凉;两岸游人络绎不绝,水中不时有泳者,好不轻松惬意。谁曾想,楠溪江曾经也遭遇过生态威胁。为了保住这方美景,自1988年楠溪江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后,当地政府就决心“生态立县”,严格控制中上游发展工业。同时,以铁腕手段开始了治水之路,清理河道垃圾,实施截污纳管,发展沿岸生态农业。
“我一直在找‘一劳永逸’的长效治水之道。”永嘉县环保局副局长虞金定在坐拥狮子岩、龙瀑仙洞等知名景点的下日川村,向探访团队展示了该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该项目采用一体式膜处理污水系统,处理后的污水满足该村日常所需。
成功的治水,让永嘉多了许多“最美村庄”,旅游业让这里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在楠溪江上为游客划竹排的王老伯说,过去他只能靠划货船往返温州市区和永嘉,辛苦一趟才赚几百元,如今做起竹排漂流生意,不仅轻松了许多,每年还增加了两万元收入。
治水不能光靠蛮力,更需“巧劲”。探访团沿着美丽的雁南公路来到乐清虹桥片区污水处理工程。这里水波涟漪,百花盛开,人们很难将眼前这个秀美的“湖泊”同污水处理厂等同。该厂由北京紫光环保公司建设,总投资1.4亿元,一期工程规模为日污水处理能力1.8万吨,二期工程正在建设。
项目经理陈云介绍,针对厂区原为养殖塘的实际,采用生态组合塘新型工艺,建立竖向多层级处理组合。该工艺具有无异味、污泥少、工艺操作管理简单、运行成本低、污水处理与景观建设相结合等优点。大家不住赞叹,“这是对传统污水处理的颠覆。”
宁波
废沼液成了“有机肥料”
一路向北,生态行的第三站是宁波。说起依靠科技投入成功治水,它们有自己的故事。
在象山,有一家致力于“变废为宝”的宁波龙兴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农民出身的董事长韩东道一直希望能解决养猪场造成废沼液污染问题。2011年,他创建了这家公司,致力于沼液处理、农产品配送。2014年,他依托浙江大学沼液膜浓缩技术,建成全省第一台沼液浓缩样机。今年6月,他获得有机肥料生产的登记许可。
韩东道的生意,就是将原本污染水流的沼液进行深度利用,使其变为用于灌溉的清水及环保有机肥料,且不增加农民生产成本。为了推广自己的服务和产品,他在公司内建起一个200亩面积的示范田,用这种生态循环方法种植西瓜、甜瓜和各类蔬菜。
“有了这套科学方法,即使长时间不下雨也不怕,有机肥料也不会造成土壤二次污染。”韩东道说,自己的生意不仅让自己赚到了钱,也为农民提供了便利。相比经济效益,让他更有成就感的是生态和社会效益。
记者手记
治水是一门“生意”
传统观念中,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悖的。但这一路生态文明建设行,留给我们的印象和思考是:原来环保与发展是可以互为促进的,治水本身就是经济转型的动力,是一门大有可为的“生意”。
在台州邦丰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董事长赵云超手握刚下流水线的可降解塑料制品说,他最欣慰的是看到环保产品销量渐广;在温州乐清芙蓉镇黄金溪畔,花村清寓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泰康说,他看好水环境改善后带动旅游和地产的蓬勃发展,才毫不犹豫砸下1.8亿元做长线投资……
他们的眼光证明自己是成熟的企业家,而一个个治水成功的范例给了他们信心。靠透支环境的粗放式发展搞不长久,不能为经济发展添力的环保投入也“长久不了”。只有让二者互补互促,才能让治水成为是一门风光无限的“生意” 。
正如楠溪江畔一位村民所说:“只要这江水一直清,子孙就不怕没饭吃。”相比如今为村子带来的收益,当初那点牺牲显得微不足道。这或许是对“五水共治促转型”最朴实的注脚。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