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8月6日讯 嘉善县大云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副主任方杰明来到缪家村,沿着西泾湾巡查了一圈。仔细一看,用红砖砌成的格宾护岸上已经冒出了零星的青草,这抹绿意让他颇为骄傲。新建的护岸在今年的台风中发挥了滞洪、调节水位的作用,沿岸种植户都很受益。
“生态、环保两项功能,这条护岸全占了!”方杰明说,这条全长1270米的格宾护岸沿西泾湾而建,6月末刚竣工。搭建这条护岸用的红砖,全部来自大云镇去年“三改一拆”中拆掉的违建猪棚,大约有21万块,整条护岸的成本因此节省了约三分之一。
方杰明亲眼见证着违建猪棚上的一块块红砖,摇身一变成为沿河护岸。2014年6月,大云镇西泾湾完成了“清三河”验收。河水清澈后,来河边玩水嬉戏的孩子明显多了。方杰明发现,沿河没有护岸,不但存在安全隐患,还会造成水土流失。于是,在他的提议下,大云镇开始在辖区内的河道边搭建护岸,西泾湾的格宾护岸就是试点之一。
“这护岸上的红砖,就是从我家猪棚拆下来的。”村民金跃家就住在西泾湾附近。去年,他主动拆除了家里的猪棚,在西泾湾不远处搭起暖棚,种起了花卉。
出了大云镇,一路向北就是姚庄。姚庄镇有着“中国蘑菇之乡”的美誉,在这里,蘑菇种植也变废为宝,种出了新意。走进姚庄武长村,村中的小港河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柳依依。54岁的李永清却在小港河边徘徊许久,开始犯起了愁:今年雨水多,河泥容易流失,再过1个月,家家都要开始“捻河泥”,这河泥会不会不够用?
每到8月,姚庄镇上的蘑菇种植户们,就会结伴雇船下河“捻河泥”。2个人一艘船,用自制的带网竹竿打捞河里的淤泥,陆续捞上一个月。李永清有11个蘑菇棚,种了8万平方尺的蘑菇。这些蘑菇的覆土需要“捻”上60船的河泥,大约400吨。
“小港河那么清,多半是‘捻河泥’给捻的。”李永清说,蘑菇培育在经过堆料发酵、熏蒸播种之后,就到了河泥覆土环节。过去村民们习惯用田里的泥巴做覆土,后来镇农技站的专家,指导村民们利用河里的淤泥来制作蘑菇覆泥。河泥与砻糠混合起来更均匀,可以省不下少人力,且河泥还有丰富的养分,对提高蘑菇产量大有帮助。
“蘑菇种植和河道清淤,就这么找到了共赢点。”姚庄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李伟说,每平方尺蘑菇,能消耗2.5公斤河泥,根据姚庄镇的蘑菇种植面积,每年大约能消耗河泥15万吨。
和我们告别后,李永清骑着电动车,沿着小港河一路远去,准备再看看村里其他的河道。从西泾湾到小港河,在绿色循环发展的道路上,路路相接,水水相通。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