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及时报 正文
试点探索“海绵理念” 古东社区将打造下沉式环保花园
2015-08-12 08:45:40 来源: 杭州日报 作者: 任彦 夏琳

  楼还是那座楼,院还是那个院,可是经过巧妙的设计改造,上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也能变成湿地花园式小区模样。

  这个老小区原先经常遭遇“积水”危机,经过改造后,情况会有很大程度的好转。

  记者昨天从西湖区城管局获悉,在古荡街道古东社区启动试点探索“海绵理念”,把雨水收集回收再利用。届时,小区内的水泥公园会变成雨水花园,绿化植被更加错落有致,雨季低洼积水的情况会逐步减少。

  在社区进行“海绵理念”试点

  什么是“海绵理念”?很多人都应该会有疑问。

  相关人员介绍说,就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利用到小区建设中,重点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问题。

  而经过前期调研,相关人员发现古东社区内公建配套齐全,且小区内的古苑公园位于地势最低处,这些条件都非常适合进行“海绵理念”试点。

  专家对古东小区的规划就是,在社区内建一个下沉式花园,建设完成后下雨时能蓄水、渗水、滞水、净水,需要时能将蓄存的水“排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小区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地下水循环系统分三步走

  当然居民最关心的肯定是:改造后的小区成什么模样?

  直观地看,边上小区内原先水泥制的古苑公园变成了水草丰盛的湿塘。神奇的是,湿塘的水主要来自于小区内平时截留的雨水。

  如再深入剖析,这个小区今后会有一套内部良性的湿塘。

  第一步,收集雨水。

  雨水来自降雨后的地表径流以及屋顶管道收集的雨水。为此,小区将原有的公园广场地面重新进行铺设,全部用上硅砂透水砖,增加透水性。收集的雨水通过地表有组织地汇流,进入一个名为“生物滞留带”的地方。

  生物滞留带环绕于小区楼和楼之间的绿化带边,呈现长条形,通过种植一些耐水的、喜水的植物例如石菖蒲、水菖蒲、千屈草、鸢尾等植物,吸附雨水中的杂质,对屋面、陆地雨水起到截流过滤作用。

  第二步,湿塘再净化。

  生物滞留带截留的雨水,通过地下管道或渗井进入“雨水花园”,也就是改造后的古苑公园,它变成一个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左右的湿塘。湿塘景观水面上种有旱伞草、雨久花、慈姑、泽泻、野芋、水蜈蚣、鸭儿芹、水葱、梭鱼草等植物,跟随季节会交替开花,绿化植被也将更加错落有致。

  第三步,“一池”补充回用。

  同时,在湿塘的边上,还会建一个互通的雨水调蓄池,主要功能是储存湿塘里溢流的水,并在需要的时候补充回用给湿塘。

  联通雨水调蓄池的一个超标雨水强水泵站,它的作用是在雨水调蓄池水满溢的情况下,抽水至相连的冯家河。同样的道理,也会在枯水期,从冯家河倒抽水,补充于湿塘。

  预计年底完工

  据了解,这项工程目前已经在设计阶段,预计总投资在500万元,最快将在年底完工。

  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小区改造后主要雨水不再排入附近益乐路市政雨水管,可减轻益乐路的排水压力,也可缓解汛期道路积水等现象。而且湿塘采用的雨水自然净化处理措施,减少了因雨水的污染而带来的水体环境的污染,对附近冯家河的水质有提升作用,通过雨水利用还能够补充地下水水体、补充景观用水,对水环境生态的修复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编辑: 陆熙鹏(实习)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 【专题】中央环保督察即时报

  • 武义稻田现巨型龙舟

  • 1
  • 2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