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1日讯 杭州推行垃圾分类多年来,尽管采取了种种创新和鼓励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少市民依然没有养成文明分类的习惯。在今年发布的《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分析报告》中,“垃圾分类投放”得分最低。
一些小区居民已经养成了分类习惯
位于杭州大关街道的翠玉社区,是2010年杭州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之一。
在社区几年的努力下,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已经习惯于“提着两个垃圾袋丢垃圾”,即用免费发放的绿色餐厨垃圾袋装餐厨垃圾丢绿桶,其他垃圾袋丢黄桶。而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的推广工作,在社区也进行得比较顺利。
社区共有600多户人家,规模不大,但很整洁。走进小区,自行车棚边就是居民引以为傲的“生态垃圾房”,半开放式的垃圾房中间摆放着3个垃圾桶,除了黄色的其他垃圾桶、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外,还有一个蓝色的低价值物回收桶。垃圾桶表面很干净,垃圾房也没有明显臭味。
记者把每个桶掀开看了一下,发现黄桶里基本都是各色塑料袋装的塑料瓶等垃圾,而绿桶里则是清一色的绿色垃圾袋,散发出厨余垃圾的气味。
社区主任刘群告诉记者,这段时间,翠玉社区已经开始推广垃圾“定时定点”投放,不过考虑到社区老年人较多,因此在非投放垃圾时段,也会在垃圾房留下一个黄色垃圾桶和一个绿色垃圾桶供老年人使用,基本上一天下来,这两个垃圾桶装不了半桶垃圾,绝大部分居民还是自觉在规定时间内扔垃圾。
部分小区的垃圾分类仍流于形式
不过并非每个小区的居民,都能像翠玉社区一样主动做好垃圾分类投放。
今年,杭城大力推进垃圾”三化四分“工作,然而在年中发布的《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分析报告》中,“垃圾分类投放”的文明指数仅为73.48,在各项指数中得分最低。
这两年来,记者在多个小区采访发现,不少小区的垃圾分类流于形式,混装混运现象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每个月去领免费垃圾袋”。
刘群告诉记者,社区工作人员在刚开始宣传垃圾分类工作时,居民也很不理解,不少居民都说社工是不是“吃了空”,“怎么连丢垃圾都要管?”
在半个月前的杭州市垃圾分类专题会议上提出,杭城的垃圾“三化四分”工作,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是垃圾分类质量不高,在不少地方还属于走过场甚至流于形式。
鼓励垃圾分类的举措亟待创新
对于杭城垃圾分类现状,在大力提倡大家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之余,对于如何促进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少居民也有自己的看法。
“本来我也是主动去做垃圾分类的,后来发现,不管你丢在哪个颜色的垃圾桶里,最后垃圾车都是混装在一起运走的,一下子就没有积极性了。”家住城北的市民杨先生认为,虽然目前部分小区存在垃圾分类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但垃圾车也要严格做好垃圾分装,不能混装,否则很容易打击市民积极性。
市民张女士则告诉记者,因为工作原因,她最近去了一趟广州,了解到广州有小区正在试点垃圾回收专用APP,工作原理和我们常用的打车软件差不多,只不过这个APP的网络里,连接的是各个垃圾回收点,你有纸片、废玻璃等可回收垃圾要丢的时候,可以在APP上预约,最近的回收点工作人员会上门回收。这样的模式,能否在杭州推广?
共同参与 维护家园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