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地铁建设
绍兴网网友“@道树小童子”问:听说绍兴要建地铁了,我们市民都很期待,这标志着绍兴将进入立体交通的新时代。现在大家关心的是,我们的地铁规划得怎样了?目前建设进展到了哪个程度?
市建设局答:大家都比较关心地铁的建设问题,尤其是行政区划调整之后,我们绍兴大城市的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是一件大事,而且是一件喜事。地铁建设我们叫做轨道交通项目,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2011年我市启动了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2014年12月底我们完成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修编工作;2015年7月底完成了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1)及11项配套专题的编制工作,并正式依次上报省、国家发改委,等待批复。根据已批复的绍兴市2020年总规建设用地范围,我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推荐方案为1号线全线(不含杭绍城际线)和2号线一期。1号线包括主线和支线,主线为鉴湖镇站至笛扬路站(不含),支线为站前大道站至柯桥客运站;2号线一期为兰亭站至越兴路站。今年7月23日,市政府成立了绍兴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这意味着地铁建设的组织机构已经逐步完善起来。我们建设局直接承担的工作已经圆满结束,接下去我们将在市政府的指导下,全力配合轨道交通集团开展建设工作。
关键词垃圾分类
越城区翰林越府小区居民高彩珍问:我们小区是越城区首个垃圾分类的试点,7月份开始,大家就按提示分类放置生活垃圾了。但现在,我们分好的垃圾还是被环卫工人倒在一起运走,大家的积极性也没这么高了,扔垃圾也随便起来了。我想请问垃圾分类除了小区源头分类外,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等一系列后续过程什么时候能搞好?
市建设局答:为了做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我们结合绍兴实际,也学习了一些走在前列的分类工作经验。对这块工作,我们实行“三步走”。一是开展试点:印发《绍兴市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三年(2015年-2017年)实施方案》,制定试点小区垃圾分类设施技术标准,在试点小区发放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单和宣传手册。二是启动宣传:今年财政保障30万元的宣传经费,我们制定了专门的宣传推广方案,在绍兴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公共频道、文化影视频道等播出提倡垃圾分类的广告,在3000辆公共自行车上做了垃圾分类车载广告,在《绍兴日报》“城建”专版刊载垃圾分类专稿,力求把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做到位,让每个市民都有垃圾分类意识。这有利于我们开展工作。三是着力铺开:我们将率先在市区铺开分类工作,目前制定了《2015年绍兴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在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以及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城等建成区范围内开展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转运、处置及相关管理活动。
由于各种原因,绍兴市垃圾分类工作正处于艰难的开始阶段,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接下来将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召开动员大会,落实资金,建立组织机构,配备工作人员,加大宣传力度。
关键词公共自行车调配
绍兴日报QQ群网友“@凯宝家长”问:这两天早上上班去借公共自行车,8点不到城东环城南路向阳公寓旁的点已经没有车了,我向前走了10分钟才找到其他的网点里有车,可我骑到城南鲁迅中学南门点却还不了车。据我所知,早高峰期间,市区不少网点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情。请问平时公共自行车是如何管理的?高峰期间是否能及时加强调配,确保网点有足够的车能让老百姓使用?
市建设局答:绍兴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于2011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截至目前,绍兴市区共有212个服务网点、9200辆公共自行车,各服务网点实行统一规划,并按照“两棚一亭”标准配置,安装锁车器25~40个,可停放自行车25~40辆。同时,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实行智能化管理,24小时无人值守,全天候服务,通借通还,网络经营,给市民最大限度提供方便。因为绍兴城区车流量大,公共自行车平均日租用量22000余次/天,最高日租更是达到38000次以上,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期,经常有群众向我们反映,公共自行车在早晚高峰时期调配不过来,因为每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的车辆有限,早晚上下班的时候用车人比较多,就经常出现借不到车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加强公共自行车调度工作,在调度方式上对高峰与平峰期间区别对待,高峰时间增加调度人员。同时我们在各服务网点配备一定数量的备用车辆,利用电瓶车配合调度汽车,进行灵活调度,并在早晚高峰期加大自行车的调配频率。另一方面,增加自行车服务网点,截至目前,越城区行政区域内完成新增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50个,新增公共自行车2000辆,更新1500辆。
关键词停车难
私家车车主王一铭问:近年来,私家车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找车位难、停车难等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一名私家车主,我想请问建设部门对城市停车难的问题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新举措?
市建设局答:为缓解停车难问题,2013年市政府下发了《绍兴市区停车专项整治“五个一批”工作方案》,通过“盘活一批、归位一批、开放一批、新建一批、取缔一批”等举措,多渠道挖掘、分配停车资源,推进有序停车。一是盘活一批:针对老小区车位配建数少的现状,充分利用现有空间,结合老小区改造,实施绿改停,2014年越城区政府完成金港湾、长城新村等5个老小区改造,新增停车位520个。二是归位一批:对改变停车位用途行为进行整治,要求依法恢复停车功能,2014年越城区政府对15处地下空间进行归位整治,腾出284个车位空间用于停车。三是开放一批:整合重点区域停车资源,比如由绍兴高新区牵头实施迪荡11个商务楼停车场对社会开放,开放地下停车位3007个。同时,积极鼓励、倡导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错时有偿向社会开放内部停车场,允许社会车辆在夜间和节假日停放,提高车位资源利用率。四是新建一批:配合编制《绍兴中心城市停车场专项规划》,提高新建住宅区、商业建筑配建停车位的规划比例,落实新建项目停车场、停车位配建要求,同时通过新建机械式停车场、立体停车场、生态停车场等方式增加公共停车位,2013年、2014年越城区行政区域内新增停车位21253个,其中公用停车位1705个。就老城区而言,现有公共停车场11个,计1246个车位;道路收费停车位37处1115个;人行道收费停车位17处350个。此外,我局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关于越城区行政区域内道路机动车停放实行差别化收费管理的通知》,通过实施区域差别化收费管理政策,利用停车费杠杆合理引导社会停车。
为破解停车难问题,接下来将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一是继续加大新建公共停车场工作力度,今年将新建3个公共停车场,新增535个公共停车位。二是继续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小区停车位。越城区行政区域内今年计划实施23个小区改造,新增停车位2520个。三是建设停车诱导系统,该系统一期计划在9月底建成,建成后将形成较为完善的停车场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市民可通过手机和诱导屏实时了解停车信息。
关键词违章装修
外来务工者赵大博问:我在绍兴已经住了两年多了,感觉绍兴一些小区存在着居民违法违章装修房屋的行为。我想请问建设部门对这样的行为一般的查处程序是怎样的,如何加强监管?
市建设局答:违章装修主要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我们一直在加强管理。今年上半年,我们共行政处理了21起违章装修的案件,责令其恢复原状。
一般我们对于违章装修的监管来自于群众的监督,群众可通过市长热线、市建设监察支队的投诉电话等方式告知我们存在违章装修的行为,我局建设监察支队一旦接到投诉电话便去现场勘查,调查取证,确认为违章装修的,责令其限期改正,恢复原状。如果居民配合恢复原状,将不做任何处罚。如果在限期内未恢复原状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原设计单位或同等级设计单位出具安全鉴定书,那么只要准备资料,补办手续,我们也将不做任何处置。另外一种就是没有安全鉴定书,那么我们将按照规定作出行政处罚,责令其恢复原状。
关键词危房后续处理
市民何如珍问:全市曾经对危房旧房进行过安全大排查,并对排查出来的危房进行登记建档。请问这些已登记在册的危房接下来将怎样处置?
市建设局答:去年我们部署开展了危旧房大排查工作,全市共排查房屋39410幢。根据分类,比较危险的丙类建筑有301幢,其中越城区44幢,5幢已经鉴定。今年我局重点编制了越城区行政区域内城镇危险住宅房屋治理三年改造规划,并制定城镇危险住宅房屋治理改造2015年实施计划,着力推进治理改造,建立完善城镇住宅房屋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城镇危旧住宅房屋治理改造所需资金按照“有责追偿、业主主体、单位资助、政策支持、区域平衡”的原则筹集。对城镇住宅房屋造成使用危险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治理改造资金由全体业主按照原建筑面积比例共同分摊。属于房改购买的,原产权单位可在维修加固、拆除重建费用20%额度内出资补助。因拆除重建增加的住宅面积可以出售,出售资金用于冲抵建筑成本等,尽量减轻业主负担。
编辑点评:城建工作,事事牵动民心。从“地铁建设”到“公共自行车”,从“停车难”到“违章装修”,新名词中见新发展,新举措中见新业绩,城建事业的进步,从答问中随处可见。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地铁建设”一节,从百姓愿景到媒体呼吁,从政府建议到规划落实,用网友的话来说,这个就是真正的绍兴人的“中国梦”,快得让人不敢想象,城建部门从中做了大量工作,我想他们和绍兴市民一样,内心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热爱。让我提一点希望的话。我想举垃圾分类宣传为例,“今年财政保障30万元的宣传经费”,这些钱能否用在刀刃上,多试试新媒体,多点创意性策划,多些“点对点”的传播,毕竟这是需要人人参与的事情。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