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绍兴的魂,“小桥流水人家”则是水乡绍兴最典型的江南风情写照。为了重拾人们心中的水乡梦,近年来,全市纵深推进“五水共治”,越城区为助力全市夺取“大禹鼎”而凝气聚力。
今年,越城区继续按照“科学治水、全民治水”的工作思路,实现了“全民发动、全员参与”。经过上半年的新一轮治水,越城区的水环境改善明显,古城的水乡梦正在逐步照进现实。
科学治水,标本兼治
在越城区东浦镇袁川村,村里全长1.6公里的母亲河曾经发黑发臭,河道在农村生活污水等的直排下,饱受污染之苦。去年,这条河被列入越城区首批亟待整治的黑臭河。
“治水先治源,这是科学之道。”在袁川村两委带领下,村里商定了治河方案。随后,该村清理沿河的畜禽养殖,共搬离了5处大型养殖场,基本解决了畜禽养殖带来的水体污染。“目前管网改造工程正在建设中,村民的生活污水将不再排入河道。”村委主任胡国泉告诉记者,为了从源头上治污,袁川村还拒绝了多家污染企业,确保没有工业污水入河。
源头治污,标本兼治。目前,源头治水已成为越城区治水的重点。今年,灵芝镇的青云村、嘉会村、-湖村和鉴湖镇的王家葑村、上谢墅村、坡塘村、玉屏村、丰乐村、秦望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受益农户6528户。在治理模式上,灵芝镇嘉会村、-湖村和鉴湖镇上谢墅村(部分)拟采取纳管处理方式,纳入市排污管网,其余村采用德国PKA模式进行集中处理。目前,该区9个村的治污工程已基本完成主体工程的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和隐蔽工程的管网铺设,接户工程10月底前完成。在管控企业排污上,越城区清理“低小散”企业未批先建72家、未验先投8家,取缔关停涉污“低小散”企业235家。
运用科技手段治水,越城区也走在了全市前列。今年4月,塔山街道首次在驸马池运用了一种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积压多年的河泥不需人工清运,只要投入一种分离剂,就可以吸收分解黑臭泥中的有机物,并在泥水结合面中形成一层隔离层,使河水不再发臭。几个月下来,驸马池的池水从劣五类提升到三类,试点获得成功。目前,塔山街道的四个池塘已开始全面推广这种技术,引得周边地区前来学习经验。
不仅是水体生态修复,越城区在“五水共治”的推进中还注重让绿色回归,今年全区共种植了狐尾藻约3万平方米。此外,该区也用生物治水技术等手段破解了不少治水难题。
全民治水,上下参与
治水成果全民共享,治水过程全民参与。新一轮治水中,越城区全力构建全民治水新模式,“上下齐心、全民参与”的治水精神已蔚然成风。
今年,越城区405条河道(段)实现了“河长制”全覆盖。其中,13条市级河道、18条区级河道和其他河道分别实行四级、三级、二级“河长制”管理,市、区级河道由区四套班子领导实行“包河治水”,镇、村级河道由镇、街道和村、社区的班子成员担纲。越城区还制订了区域内河道的“一河一档”,实施“一河一策”,明确区、镇、村三级河长对所包干河道的“管、治、保”三大基本任务,并将相关工作纳入了部门和个人的“五水共治”年度考核,形成了“你争我赶”的工作氛围。
除了各级河长,志愿者们也纷纷加入治水、护水的队伍。在去年110名市民组成的区级河道保护义务监督员队伍的基础上,今年全区的河道保护义务监督员扩展到了1050名,志愿者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与此同时,民间志愿者团体也在日益壮大。在西小路社区,一支“巾帼护水志愿服务队”组建起来,十多名女性志愿者认领辖区内的包干区,定期巡查、保洁河道,不少居民被她们的行为感染,主动要求加入志愿队伍。据悉,这样的巾帼护水志愿服务队目前已经在全区所有村、社区全面建立。在鉴湖一带,由民间环保人士自发组建的“保卫鉴湖小分队”远近闻名,他们自发组织人员查企业偷排、看水质变化,为母亲河的水环境改善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全民护水的自觉意识正在唤醒,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走在越城区,河道中志愿者划着船捞起漂浮物的画面经常可见,邻里间互相督促对方不再去河埠头洗衣,不往河道内扔垃圾已成为大部分人的良好习惯。今年全区的河道第一轮体检表明,经过针对性治理,目前全区A类河道的数量从去年的92条增加到158条,而C类河道的数量则几乎减半,从52条减少到27条。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