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及时报 正文
莲都区仙渡乡:生态养殖让母亲河碧水长流
2015-10-30 08:08:23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郑欣慰 吴立库

  浙江日报10月30日讯 从丽水市区往东北方向驱车28公里,便进入莲都区仙渡乡。行至乡间,只见仙渡港清澈见底,水中有成群的溪鱼,水面上大白鹅嬉戏鸣叫,清溪两岸农舍俨然、白墙黛瓦。

  生态养殖让仙渡港恢复往日清澈

  发酵床生态养殖实现了无排放、无污染、无臭气

  作为瓯江的一条二级支流,仙渡港的水质常年保持着二类水标准。仙渡港两岸,返乡的村民纷纷盖起了小洋楼,还在临水的门庭前设起了茶座。

  看着母亲河的碧波清流,仙渡乡党委书记、乡级河长熊剑感慨万千。起初,为方便养殖,农户大多将养殖场建在河道附近,养殖场里清理出来的排泄物被随意堆放,遇上下雨天,污水便顺势带入河道,传统的养殖方式带来的是又脏又乱的村庄面貌。

  聊起治水,熊剑说,要让仙渡港河水常清,需要巧妙解决治污和养殖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因为养殖要排污,治水要治污,而一味地关停不可取。自打去年下半年,乡里开始铁腕治水,严格按照规定对河道周边100米内区域的养殖场实施关停以来,10户养猪场一下就关停了6户。在他看来,养殖业的兴衰关乎民生:对当地养殖户而言,这或许是一辈子的事业,转产也并非易事。

  “你们知道吗?现在乡里养殖的生猪较治水前多了一倍,水质却反倒比过去更清了。”熊剑几句话,让我们惊讶万分。这是怎么做到的?

  熊剑带我们来到乡里养猪大户陈官平的养殖基地,这里距离仙渡港不足300米。熊剑说,这儿曾是他眼中的治理“老大难”,如今却成了典范,秘密就在于“发酵床”。

  走进偌大的养猪场,一楼就是熊剑所说的发酵床,铺设了垫料和菌种;二楼则是猪圈,地面有一排排的孔洞,地面干爽,没有铺垫稻草,没有猪粪。猪的粪尿物通过孔洞排泄至发酵床后,通过有益菌群的发酵和大型机械的搅拌,使得排泄物中的有机物质得到充分的降解和转化,从而实现了无排放、无污染、无臭气“三无”生态养殖。

  原来,当熊剑正忙着为被迫关停的养殖户联系销售市场时,听说了发酵床生态养殖。他说服陈官平,两人决心试一试。由于要引进大型设备,项目前期投入大,熊剑主动联系了金融机构,为陈官平争取低息贷款,并安排专业的农技人员从旁协助其进行厂房的选址和手续办理等相关事宜。很快,陈官平便筹集了500多万元,历时半年完成了养殖场的提升改造。

  养殖场外,过去用于临时堆放粪便草料的简易窝棚腾空了,紧邻的小沟渠流淌着清流。“空气里的味道再也没有那么重了。”附近村民黄永亮说,“以前隔了一条马路都能闻到臭味。”

  “有了发酵床,不需要清理粪便,节约了人工,过去一个工人只能负责养500头猪,现在3000头也不在话下。”陈官平介绍,最开始考虑采用发酵床技术养猪,主要是为了降低环境成本,现如今,猪肉投放上海市场,带来可观的收益,平均每头猪较过去多赚了100元。

  拥有39年工龄的仙渡乡农技站中级兽医师尚松仁翻开自己的工作笔记,给记者报了一组数据:适逢秋季繁育期,今年10月份,全乡共有生猪规模养殖户4户,生猪存栏数量3949头,而2013年同期仅为2183头。

  “治水前,由于粗放式养殖,小猪易发病,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无害化处理108头病死猪。治水后,上个月病死猪数量已锐减至4头。”尚松仁由衷地感慨。

  发酵床养猪,清了河道,更鼓了养殖户的荷包。而在熊剑看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远不仅于此。

  “香菇和水蜜桃是乡里的两大产业,过去废弃的菌棒随意堆放往往易造成污染,现如今都可以作为发酵床的垫料,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另一方面,排泄物和垫料经过2至3年的完全发酵,可形成生物有机肥,又可用于桃树种植。”熊剑说,待条件成熟,今后还将在更多的地方推广发展这一生态养殖模式,鼓励种植户和养殖户结对,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根本上达到治水护水的目的。

编辑: 孙璐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 【专题】中央环保督察即时报

  • 武义稻田现巨型龙舟

  • 1
  • 2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