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环保频道 > 及时报 正文
垃圾也能当肥料 黄岩大米卖到18元一斤为哪般?
2015-11-07 08:55:59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金晨 周薇薇

  镰刀霍霍,割下一茬茬水稻。金秋时节,走进黄岩上垟乡大岩村的一处水稻田,杂草丛生却颗粒饱满,显得十分特别。不施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眼前50亩的试验田,从一颗种子的萌芽,到收割后留下的一茬茬稻梗,见证了“酵素”生态种植喜获丰收。

池政正在给“酵素”水稻贴二维码标签

  大胆引进“酵素”配方,试水生态种植的是台州优富商贸有限公司。“邬家岙村还有30亩,现在亩产600斤,可以卖到18元一斤。”总经理池政从事环保产业5年之久,说起“酵素”的奥妙之处,赞不绝口,“‘酵素’是一种酶,是利用厨余垃圾、蔬菜果皮等加红糖进行发酵而成的,具有改善土壤、增加水稻免疫力、分解农药化肥、改善米质等作用。”

  早在3月份,大田育苗时,用“酵素”、红糖、麦麸、沃土拌上木醋液捏成拳头大小的“酵素”球,抛向田间,一亩地扔8个。受池政委托照看稻田的周师傅却担心得睡不着觉。当了几十年稻农,不施化肥施“酵素”的事他还是头一回干。“水和‘酵素’按1000:1的比例混合,喷‘酵素’就跟喷水一样,很担心没什么效果。”但几个月下来,“弯腰”的稻穗惹得周师傅笑开了颜,“这样算下来,80亩试验田年收成有50多万,明年我自己的田里也要种‘酵素’水稻了。”

  周师傅不仅是水稻田的看护者,也是动物饲养员。通过在稻田里饲养鸭子、小龙虾构成一个生态圈,稻田里喷洒的酵素液有效的抑制了稻飞虱和纹枯病的发病率,实现了良性循环和生态互补。

  目前,水稻的收割已接近尾声。“酵素”法种植的水稻,比一般的提前20天左右的时间成熟,接下来就该“养地”了,“环保酵素”又派上了用场。按平常,农户会把收割后的稻杆,就田焚烧,会污染空气。“我们用稻杆、果皮、谷壳等加土著菌种搅拌,铺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可以分解重金属,增加土壤肥力。”池政说,“这是第一年试验,等土地‘养肥’之后,产量可以与传统水稻持平甚至更高。”虽然亩产暂时不及常规种植手法,价格却达到普通水稻的3到4倍,利润反而比普通水稻更高。

  作用于水稻生长的每一个环节的“酵素”究竟长什么样?在黄岩高桥乡三坦村,是“酵素”的培育基地。40多只塑料桶摆在阴暗的室内,桶外标注着“酵素”制作的时间。掀开盖子,有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这一批发酵3个月了,已经开始沙化了,但‘酵素’制作至少要半年,时间越久,品质越好。”从去年开始,原料开发主管章金华就在准备“酵素”的培育,原料的来源让他犯了难。

  “垃圾一开始没有分类,寻找原材料很麻烦。”章金华几经周折,联系了路桥一家蔬菜配送中心,每隔一天,将垃圾运送到“酵素”培育基地,粉碎后加红糖发酵,“技术很透明,成本也不高,就是得花时间。”他每天定时去查看“酵素”发酵状况,不断搅动,使固体稀释分解,沉淀到底下。角落的一桶“酵素”是2013年酿下的,充分发酵后是清澄的淡黄色。

  尽管是第一年尝试使用“酵素”来种植水稻,在上海闵行自然之友生态保护协会的技术支持下,产出的大米浑圆饱满,色泽透明,气味清香。池政的稻谷还没全到手,就迎来了一波波订购高潮。

  18元一斤的大米,究竟卖到了哪儿?池政掏出手机,有关农产品销售的应用软件不断弹出新消息,微信提示音也不绝于耳。“搭上互联网顺风车,网上销售成了主力军”。池政建立了自主品牌“藏红天池”,刚上线就被抢购一空。

  胚芽大米泡上一晚,煮粥,没有配菜,喝上几口,就抓住了客户的味蕾。前几天,池政在上海进行体验式销售,北京的客户立即订购了10000斤。和大型商超的签约合同也板上钉钉,这袋“酵素”大米,顺利进驻上海久光百货、城市超市,还摇身一变成了婚礼上的“喜米”。

  二维码追溯系统在农产品上的应用已不是新鲜事,但“酵素”大米的二维码显得有些特别。“拿起手机扫一扫,会出现语音提示告知它的来源、成长过程等信息,但扫一次就失效了。”池政选用的是上海中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追溯系统,“这样保证产品更有公信力。”

  望着这大好收成,池政心中酝酿着更广阔的蓝图。“明年我准备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临海300亩、黄岩邬家岙400亩,对外邀请“种田郎”来当地主,让生态‘酵素’水稻种植在我们这里得到进一步推广。”池政所在的上垟乡环境优美,20公里内没有污染源,下一步,他试图推行“净土村计划”,让家家户户都用上“酵素”。

  无毒,收入好,这是农民对“酵素”用于农业种植最直观的感受,但“环保酵素”还具有去油污、净化空气等多种功效。“酵素”洗手液、手工皂、洗洁精、精油…… “酵素”衍生的产业越拓越宽。上个星期,浙江省柑橘研究所的专家还取了一些“酵素”进行检测、培育,准备嫁接到柑橘新品种上应用。

编辑: 仲瑶卿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环保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环保新闻网",并保留"浙江环保新闻网"的电头。
新闻热线:0571-85310331 网站电话:0571-85361818 网站总监:庞世豪
服务百姓、贴近政府、打造权威媒体。

  • 【专题】中央环保督察即时报

  • 武义稻田现巨型龙舟

  • 1
  • 2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